颅骨骨折是颅骨受外力致结构连续性中断的颅脑损伤,按部位分颅盖和颅底骨折,按形态分线性和凹陷骨折,成因有外力和年龄因素,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颅盖和颅底骨折原则,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颅骨骨折的分类及特点
按骨折部位分类:
颅盖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如钝器打击、车祸等。常见的有线性骨折,表现为颅骨呈线状的断裂,一般无明显的移位;还有凹陷骨折,骨折片可部分或全部陷入颅腔,儿童的凹陷骨折常为乒乓球样凹陷,成人多为粉碎凹陷骨折。
颅底骨折:常为间接暴力引起,多由于头部受到挤压等力量传导至颅底所致。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可出现眶周淤血(“熊猫眼”征)、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耳漏、乳突区淤血(Battle征)等;颅后窝骨折可出现枕下部及乳突部皮下淤血等。
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一般骨折本身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相对较轻,但需警惕可能合并的颅内损伤,如硬脑膜血管撕裂等。
凹陷骨折:骨折片向颅内凹陷,若凹陷范围较大或深度较深,可压迫脑组织,导致局部脑功能障碍,如出现癫痫、偏瘫等症状。
颅骨骨折的成因
外力因素:
直接暴力:头部直接受到撞击、打击等,如高处坠落时头部着地、硬物击打头部等,是导致颅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头部被方向盘等直接撞击,容易发生颅骨骨折。
间接暴力:头部受到间接的外力传导,如胸部受到挤压时,力量经脊柱传导至颅底,可引起颅底骨折;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也可能导致颅底静脉窦压力突然升高,引发颅底骨折。
年龄因素:儿童的颅骨相对较软,弹性较好,所以儿童的颅骨骨折多为线性骨折或凹陷骨折中的乒乓球样凹陷骨折;成人的颅骨相对坚硬,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骨折。
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颅盖骨折:线性骨折一般局部可有压痛、肿胀,若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可能会引起硬膜外血肿,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凹陷骨折局部可触及颅骨下陷,若压迫脑组织,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若骨折片刺激大脑皮层,还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颅底骨折:颅前窝骨折除了有眶周淤血、鼻漏外,还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等;颅中窝骨折出现耳漏时,要注意防止逆行性颅内感染,患者可能有听力下降等表现;颅后窝骨折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受损的症状。
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发现颅骨骨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线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对于凹陷骨折的深度等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是诊断颅骨骨折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片的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肿、脑损伤等,对于颅底骨折的诊断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够发现细微的骨折线以及颅底的积气等情况。
颅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颅盖骨折:线性骨折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合并颅内血肿等情况则需要手术治疗;凹陷骨折若凹陷深度超过1cm、位于重要功能区(如中央前回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时,多需要手术复位,将凹陷的骨折片撬起复位。
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本身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颅底骨折出现鼻漏、耳漏时,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堵塞鼻腔和外耳道,防止颅内感染,多数颅底骨折可自行愈合;若出现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合并严重的颅内积气引起颅内高压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修补瘘口。
特殊人群的颅骨骨折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颅骨骨折后,由于颅骨弹性好,凹陷骨折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儿童颅骨骨折后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避免再次头部受伤。
老年人:老年人颅骨骨折多与骨质疏松有关,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孕妇:孕妇发生颅骨骨折时,要特别注意胎儿的情况,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治疗时要权衡胎儿和孕妇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