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发生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共同作用。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是始动因子、牙石持续刺激、食物嵌塞致局部刺激和细菌滋生、不良修复体机械刺激或影响口腔卫生、牙位异常与错(牙合)畸形致咬合异常损伤牙周组织;全身因素有内分泌紊乱中性激素变化影响及糖尿病致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感染牙周炎、遗传性疾病及一些慢性疾病也与牙周炎相关。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通常呈黄色或白色,比较容易看到;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的根面上,呈褐色或黑色,不易被发现。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并且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得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比如,龈上牙石会刺激牙龈缘,引起牙龈的慢性炎症,而龈下牙石则会刺激牙周袋内的牙龈组织和牙周膜,导致牙周袋加深和牙槽骨的吸收。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夹嵌于相邻两颗牙齿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受到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引起牙龈的炎症、萎缩,同时也有利于细菌的滋生,进而引发牙周炎。例如,当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缺失后未及时修复等情况导致食物嵌塞时,嵌塞的食物会持续刺激牙龈乳头,使牙龈乳头出现炎症、出血,若长期得不到解决,炎症会向深部牙周组织蔓延,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不良修复体:不良修复体包括不合适的假牙、填充体等。不良修复体的边缘不密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导致对牙龈、牙周组织的机械刺激,或者影响口腔卫生的维护,使菌斑容易堆积,从而引发牙周炎。比如,假牙的边缘如果过于尖锐,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和损伤;填充体的外形恢复不当,导致食物残渣容易滞留,也会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牙位异常与错(牙合)畸形:牙位异常,如牙齿错位、扭转等,以及错(牙合)畸形,如深覆(牙合)、深覆盖等,会使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导致局部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或者使某些牙齿承受不合理的咬合力,从而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例如,深覆(牙合)的患者,上前牙过度覆盖下前牙,在咀嚼时,下前牙的切缘会咬到上前牙的舌侧牙龈,导致牙龈的创伤性炎症;牙齿扭转的患者,牙齿的解剖形态发生改变,容易造成菌斑的堆积和食物的嵌塞,进而引发牙周炎。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
性激素:性激素的变化对牙周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轻微的局部刺激就可能引发较严重的牙龈炎症,导致妊娠期龈炎,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也可能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研究表明,妊娠期龈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增加,血管扩张充血,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牙周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功能。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减弱,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防御能力降低。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基质降解增加,牙槽骨的吸收加快,从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白血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和炎症。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口腔内的机会性感染增加,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并发症之一。患者的牙龈会出现严重的炎症、坏死,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迅速,病情进展往往比较迅速且严重。
其他全身疾病: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的过度增生,增加了菌斑附着的面积和难度,容易引发牙周炎。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虽然与牙周炎的直接关系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可能是因为全身慢性炎症状态的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