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有鼻塞、嗅觉减退、流涕打喷嚏、头痛等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包括前鼻镜、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等,需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恶性肿瘤、鼻窦囊肿等疾病鉴别。
一、症状表现
1.鼻塞
鼻息肉患者通常会出现渐进性鼻塞,这是因为鼻息肉逐渐增大堵塞鼻腔。儿童鼻息肉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音重,婴幼儿可能出现张口呼吸等情况,这是由于鼻腔通气不畅导致的。成年人则会自觉鼻腔堵塞,且随着息肉增大,鼻塞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能只能用mouth呼吸。
不同年龄人群鼻塞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鼻腔相对狭窄,鼻息肉引起的鼻塞可能更早影响其呼吸模式和睡眠,而成年人可能更早察觉鼻塞带来的生活不便,如影响日常的嗅觉、呼吸通畅度等。
2.嗅觉减退
鼻息肉会阻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从而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对日常气味的反应不敏感,比如闻不到饭菜的香味等;成年人则可能发现自己逐渐闻不到香水味、花香等,影响生活质量,例如在烹饪时难以判断调料的添加是否合适等。
3.流涕、打喷嚏
部分鼻息肉患者可能伴有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类似感冒表现,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缓解。儿童鼻息肉患者可能更容易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鼻息肉引起的鼻腔局部环境改变可能更易招致感染,导致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加重。成年人则可能在季节变化等情况下,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更明显,与鼻息肉导致鼻腔黏膜敏感性增加有关。
4.头痛
当鼻息肉较大或阻塞鼻窦口时,可能引起头痛。头痛的部位和性质因息肉累及的鼻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额窦息肉可能引起前额部疼痛,筛窦息肉可能引起内眦部或眶周疼痛等。儿童鼻息肉患者出现头痛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息肉影响到鼻窦引流,也可能出现头痛表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说头痛等不适症状。成年人则更能准确描述头痛的部位和特点,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二、体征检查
1.前鼻镜检查
医生使用前鼻镜可以看到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形状如同荔枝肉或葡萄状。儿童进行前鼻镜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引起儿童不适和损伤鼻腔黏膜。成年人进行前鼻镜检查相对较顺利,但也需要注意检查的力度和角度。
2.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可看到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累及鼻窦等。对于儿童,鼻内镜检查可能需要在合适的镇静等辅助下进行,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成年人则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鼻内镜检查,能更细致地评估鼻息肉的情况,为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鼻窦CT可以明确鼻息肉的范围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病变。通过鼻窦CT能看到鼻息肉在鼻窦内的生长情况,比如是否累及上颌窦、筛窦等。儿童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应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成年人则可以更清晰地通过鼻窦CT了解鼻窦与鼻息肉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判断是否需要同时处理鼻窦病变等。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外观上有时与鼻息肉相似,但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多为单侧发病,表面多不平,色红,易出血。病理活检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儿童发生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成年人如果单侧鼻腔出现类似鼻息肉的新生物且易出血等表现,需要警惕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能。
2.鼻腔恶性肿瘤
鼻腔恶性肿瘤也可能表现为鼻腔新生物,但多有鼻塞、流血性分泌物、头痛等症状,肿物多形态不规则,质脆易出血,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儿童鼻腔恶性肿瘤更为罕见,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鼻腔新生物、出血等情况,也需要考虑该疾病的可能,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成年人如果出现单侧进行性加重的鼻塞、血涕等症状,要与鼻腔恶性肿瘤相鉴别,病理检查是关键。
3.鼻窦囊肿
鼻窦囊肿可引起鼻塞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鉴别。鼻窦囊肿在鼻窦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与鼻息肉的密度等表现不同。儿童鼻窦囊肿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能不易发现,而成年人鼻窦囊肿可能在体检或因其他症状检查时被发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区分鼻窦囊肿和鼻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