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手术步骤(选切口、暴露骨折端、复位、内固定、再次检查)、术后处理(伤口护理、患肢固定与功能锻炼、康复监测),术前评估骨折情况选器械,术中正确操作复位固定,术后精心护理监测促进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既往健康状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评估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等情况。例如,要检查患肢的感觉、运动和血运情况,这对于判断手术方案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对于成年患者,还需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如是否有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
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等,以明确孟氏骨折的具体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内收型等,确定骨折端的移位方向和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2.手术器械准备
准备常规的骨科手术器械,如骨膜剥离器、持骨钳、骨凿、钢板、螺钉等。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对于成人孟氏骨折可能会选用合适长度和型号的钢板进行固定,儿童患者则需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和材料。
二、手术步骤
1.切口选择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来说,对于尺骨近段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孟氏骨折,多采用前臂背侧切口。切口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约2-3cm处,沿肱三头肌与肱桡肌之间向下延伸,止于尺骨鹰嘴下方约5cm处,长度根据骨折暴露需要而定。这样的切口可以较好地暴露尺骨近段和桡骨头区域。
2.暴露骨折端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后,钝性分离或锐性分离肌肉组织,暴露尺骨近段骨折端。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如桡神经浅支等。对于桡骨头脱位的情况,在暴露尺骨的同时要注意探查桡骨头的位置,将脱位的桡骨头进行初步的复位准备。
3.复位骨折端
首先对桡骨头脱位进行复位。通过手法或辅助器械将脱位的桡骨头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对尺骨近段骨折进行复位,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复位方法,如牵引、撬拨等,使尺骨骨折端恢复正常的对位对线关系。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骨折,可能需要借助骨折复位钳等器械来辅助复位。
4.内固定操作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如果是成人孟氏骨折,通常会选用钢板进行固定。将钢板置于尺骨背侧,根据尺骨的长度和骨折的位置,确定钢板的位置和长度,然后使用螺钉将钢板固定在尺骨上,确保骨折端固定牢固。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选择克氏针等固定方式,但要注意克氏针的放置位置和数量,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例如,可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但要密切关注克氏针对儿童骨骼生长板的影响,尽量避免损伤生长板。
5.再次检查
内固定完成后,再次检查桡骨头的稳定性以及尺骨骨折端的固定情况。通过X线透视等方法确认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位置合适,桡骨头复位良好且稳定。同时,要检查周围神经血管的情况,确保手术操作没有对神经血管造成新的损伤。
三、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如果发现伤口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2.患肢固定与功能锻炼
术后根据骨折的固定情况进行适当的患肢固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既要保证骨折端的稳定,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和肢体的正常生长。在术后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等简单的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前臂的旋转等功能锻炼,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骨折再移位。对于成年患者,术后早期也可进行手指的活动,然后逐步增加前臂的活动范围,但要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
3.康复监测
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物的位置。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骨折愈合不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如调整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