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炎症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血行传播、直接接种或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以及少数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涵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创伤因素(骨折后、关节损伤)、代谢性因素(骨质疏松症相关、痛风性)、放射性损伤和长期劳损等导致的骨炎症。
一、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骨炎症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炎症较为常见的细菌,尤其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于儿童,常由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例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病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液到达骨,引发骨的感染炎症。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骨感染。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到达骨组织,这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骨骺血管丰富,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停留繁殖。另外,也可通过直接接种感染,如开放性骨折时,伤口污染导致细菌直接进入骨组织引起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如脓性指头炎蔓延至指骨引起骨髓炎等。
(二)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也可能引起骨炎症,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后,少数情况下可能累及骨组织引发相关炎症反应。但相对细菌感染而言,病毒引起骨炎症的情况相对较少见,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可能与病毒对骨组织细胞的直接侵袭以及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骨炎症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及周围骨组织。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和骨组织,导致关节滑膜炎症,进而波及骨,引起骨的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除了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外,骨组织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骨侵蚀等炎症相关改变。
2.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周围骨组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免疫因素也参与其中。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骶髂关节和脊柱周围的骨组织,引起炎症,导致骶髂关节疼痛、僵硬,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脊柱骨,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等表现,骨组织会有新骨形成等炎症相关病理改变。
(二)创伤因素
1.骨折后:骨折后骨组织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局部血运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炎症反应。骨折部位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以促进骨折的修复,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局部污染或者修复过程不顺利,炎症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加重。例如,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性骨炎症,而闭合性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可能因局部血肿吸收等出现炎症反应。
2.关节损伤:严重的关节损伤,如关节脱位、软骨损伤等,可引起骨周围的炎症。关节损伤后,关节内的滑膜、软骨等组织受损,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引起骨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例如,膝关节严重损伤后,滑膜炎症可波及周围骨组织,导致骨的炎症改变,影响关节功能和骨的正常结构。
(三)代谢性因素
1.骨质疏松症相关骨炎症: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骨的修复和改建过程中容易出现炎症反应。由于骨的强度下降,微小损伤增加,身体会启动炎症机制来修复这些损伤,但长期的修复失衡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状态。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进而可能引发骨炎症相关问题。
2.痛风性骨炎症:当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时,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关节及骨组织周围,引起炎症反应。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常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及骨组织。尿酸盐结晶刺激周围组织,导致急性炎症发作,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骨组织也会受到炎症影响,出现骨质破坏等改变。
(四)其他因素
1.放射性损伤:接受过放射性治疗的部位,如肿瘤患者接受局部放疗后,骨组织可能受到放射性损伤,引发炎症反应。放射性损伤可导致骨细胞受损,骨的血运改变,进而引起骨的炎症,表现为骨痛、骨质改变等。
2.长期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导致骨组织长期受到过度应力,如长期站立工作的人跟骨容易出现慢性劳损性骨炎症。长期的应力刺激使骨组织发生微小损伤,机体修复过程中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等炎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