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预防包括口腔清洁(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饮料摄入、增加富含维矿食物)、定期口腔检查;治疗有基础治疗(洗牙、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药物治疗(局部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全身用抗生素)、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
一、预防
1.口腔清洁
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的菌斑。研究表明,正确的刷牙方法可显著降低菌斑堆积,从而降低牙周炎发生风险。对于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监督并指导正确刷牙方式。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齿邻面,清除牙刷难以到达的部位的食物残渣和菌斑。成年人可以每天使用牙线,对于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群,牙缝刷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孕妇由于激素变化易患牙周炎,更应注重口腔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牙线等工具。
2.饮食控制
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摄入:过多的糖分会被口腔细菌利用产酸,腐蚀牙齿并破坏牙周组织。应减少糖果、碳酸饮料等含糖食品的摄入,尤其儿童要控制零食和饮料的摄取量,降低患龋病进而引发牙周炎的风险。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等原因,更要注意减少甜食,保持口腔健康。
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维持牙龈健康;牛奶、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对牙齿和骨骼的健康有益。孕期女性需要充足的营养,包括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支持自身和胎儿健康,也有利于预防牙周炎。
3.定期口腔检查
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处理。成年人应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包括牙周检查、牙齿X线检查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口腔问题增多,更要增加检查频率。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并发牙周炎,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密切监测牙周健康状况。
二、治疗
1.基础治疗
洗牙(龈上洁治):通过超声波洁牙机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这是治疗牙周炎的第一步,能有效清除局部刺激因素。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每年洗牙1-2次,而牙周炎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洗牙,每3-6个月一次。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洗牙前需要评估凝血功能,避免因洗牙导致出血不止。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用比较精细的器械去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结石和菌斑,平整牙根面,创造一个有利于牙周组织再附着的环境。适用于牙周袋较深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轻微不适,治疗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孕妇若处于孕中期(4-6个月)且有必要,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龈下刮治,但要注意操作轻柔。
2.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能有效抑制菌斑形成,减轻牙龈炎症。含漱液每天使用2-3次,每次含漱1分钟左右。对于儿童,应避免自行含漱含漱液,防止误吞。也可在牙周袋内局部放置甲硝唑、米诺环素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控制炎症。
全身药物:对于病情较严重或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用。例如,糖尿病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可能需要短期全身应用抗生素辅助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通过翻开牙龈瓣,彻底清除根面的菌斑、牙结石,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适用于深牙周袋、牙槽骨吸收较明显的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老年人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植骨术:对于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的患者,可植入骨移植材料,促进牙槽骨再生。该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骨缺损情况和全身状况综合评估是否适合。吸烟者由于影响伤口愈合,在考虑植骨术时需要谨慎,戒烟一段时间后可能更有利于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引导组织再生术:利用生物膜等引导材料引导牙周膜细胞再生,形成新的牙周组织。适用于有牙周组织缺损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口腔护理和复诊,监测牙周组织再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