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当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时引发,有代谢紊乱表现及诱因相关表现,通过血糖、血酮体等诊断,需与其他酸中毒及高血糖昏迷鉴别,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等,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有预防措施,及时识别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不同人群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
一、定义
糖尿病酮症(diabetic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机体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时,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酮症进一步发展,出现血酮体升高达到酮症酸中毒水平,伴有动脉血pH值降低(<7.35)或血碳酸氢根降低(<15mmol/L)的情况。
二、发病机制
1.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有效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大量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当酮体生成速度超过外周组织的氧化能力时,血酮体水平升高,发展为酮症,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酮症酸中毒。
儿童: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多因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更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若未及时规范治疗,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等。
成人:成人糖尿病患者若在感染、胰岛素治疗不规范、饮食不当等诱因下,也可出现胰岛素相对不足引发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比如长期高糖饮食、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升糖激素增多: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升高血糖,同时促进脂肪分解,加重酮体生成。比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时,体内升糖激素水平升高,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
1.代谢紊乱表现
高血糖:血糖明显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儿童可能因病情进展快,血糖升高更迅速。
酮症:血酮体升高,患者呼出气体可有烂苹果味(丙酮的气味)。
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有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pH值降低,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
2.诱因相关表现:如果是感染诱发,可出现相应感染部位的表现,如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咳嗽、咳痰;如果是胰岛素治疗不规范,可能有原发病控制不佳的表现等。
四、诊断依据
1.血糖:血糖多数显著升高,一般>11.1mmol/L。
2.血酮体:血酮体升高,定性多为阳性,定量>3mmol/L。
3.血气分析:动脉血pH值<7.35,碳酸氢根<15mmol/L,阴离子间隙增大。
4.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多为强阳性。
五、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酸中毒:如饥饿性酮症,多发生在长时间饥饿、节食的人群,血糖一般不高或轻度升高,血酮体升高,但血糖与酮体升高不成比例,血气分析示酸中毒,但一般情况较好;乳酸性酸中毒,多有服用双胍类药物、缺氧、休克等诱因,血乳酸升高,阴离子间隙增大,但血酮体正常。
2.其他高血糖昏迷:如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脱水更为严重,血糖可高达33.3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一般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表现。
六、治疗原则(简要提及,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补液:迅速补充水分,恢复血容量,纠正脱水,儿童补液要根据年龄、体重等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快或过慢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情况补充钾等电解质。
4.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
七、预防措施
1.1型糖尿病患者:严格遵医嘱注射胰岛素,不可擅自增减剂量,定期监测血糖、尿酮体等,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病情变化,如有感染等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相关因素,避免感染等诱因。
总之,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及时识别、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有其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