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患,因腰椎间盘退变等外力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腰腿痛等症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肌肉力量减弱等,诊断靠体格检查(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感觉运动反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年龄增长会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例如,随着年龄增加,30岁以后椎间盘的纤维环开始出现退变,透明度降低,进而容易破裂。
2.性别因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有关,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运动量较大等情况相对较多,增加了腰椎间盘的劳损机会。
3.生活方式因素
职业:长期伏案工作者、驾驶员等职业人群,由于腰部长期处于固定姿势,腰部肌肉持续紧张,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比如,驾驶员长时间保持坐姿,腰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
姿势不良:长期弯腰工作或腰部姿势不正确的人,腰椎间盘承受的应力不均衡,容易引发椎间盘退变和突出。例如,长期弯腰搬重物的工人,腰部肌肉和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过大。
4.病史因素:既往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腰部外伤可能会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等结构受损,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比如,腰部急性扭伤后没有得到规范治疗,可能会影响椎间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疼痛史,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也可放射至臀部。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隐痛或放射性疼痛等。疼痛往往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疼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如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会加剧。
3.麻木感: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麻木区域与神经受累区域相关,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时,麻木可涉及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麻木可涉及小腿后外侧及足底。
4.肌肉力量减弱:病情较重者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甚至肌肉萎缩。例如,腰5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足背伸肌力减弱;骶1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足跖屈肌力减弱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本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感觉、运动和反射检查:通过检查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肌肉力量以及跟腱反射、膝反射等,判断神经受压情况。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时,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减退,伸踇肌力减弱;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发现腰椎侧弯、椎间隙变窄等改变,但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能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同时还能观察到髓核突出的方向和相对位置等,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准确的一项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