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可通过措施改善或控制进展,但难完全恢复原状。其常见病因有牙周炎、刷牙方法不当、不良修复体等,不同人群牙龈萎缩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如儿童需培养良好口腔习惯,成年人要重视口腔维护、戒烟等,老年人要注重口腔清洁、及时修复缺失牙等,关键是早期发现病因积极干预。
一、导致牙龈萎缩的常见原因及相应改善思路
1.牙周炎因素
发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会破坏牙龈组织、牙周膜和牙槽骨,导致牙龈萎缩。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牙菌斑堆积,就容易引发牙周炎进而导致牙龈萎缩。
改善措施:对于牙周炎导致的牙龈萎缩,首先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去除牙结石,深层刮治(龈下刮治)清除位于牙龈下方的牙结石等。通过控制牙周炎症,可以阻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后,部分患者牙龈萎缩的状况可能会稳定下来。对于一些牙龈萎缩较明显影响美观或功能的患者,还可以考虑牙周手术,如牙龈瓣移植术等,但手术效果因个体情况而异。
2.刷牙方法不当因素
发病机制:如果长期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度过大或采用横刷法刷牙,会过度磨损牙龈边缘,导致牙龈萎缩。比如,横刷法刷牙时,牙刷刷毛与牙龈呈水平方向,容易在牙龈沟内造成机械性损伤,长期积累就会引起牙龈萎缩。
改善措施:纠正不良刷牙习惯是关键。应选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即刷毛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轻柔地做前后方向短距离的颤动,每次只刷2-3颗牙齿,然后移动牙刷继续刷牙,保证每个牙面都能清洁到。通过改变刷牙方式,牙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停止继续萎缩,并且如果牙龈萎缩不严重,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3.不良修复体因素
发病机制: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或刺激,导致牙龈萎缩。例如,修复体边缘不贴合,长期摩擦牙龈,就会引起牙龈的炎症和萎缩。
改善措施:及时更换不合适的修复体,让牙科医生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当去除不良修复体的刺激后,牙龈炎症会逐渐消退,牙龈萎缩的状况可能会停止进展,部分患者牙龈萎缩情况也可能有所改善。
二、不同人群牙龈萎缩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牙龈萎缩
特点:儿童牙龈萎缩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比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牙菌斑堆积引发轻度牙龈炎症进而可能出现牙龈萎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龈组织相对较嫩,对刺激的反应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应对:重点在于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监督儿童正确刷牙,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指导其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牙菌斑、牙结石等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牙龈萎缩进一步发展。因为儿童时期及时纠正口腔问题,牙龈组织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有可能更好地控制牙龈萎缩情况。
2.成年人牙龈萎缩
特点:成年人牙龈萎缩较为常见,与牙周炎、不良刷牙习惯、长期吸烟等因素关系密切。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牙周炎症,从而促进牙龈萎缩的发生和发展。
应对:成年人需要更加重视口腔健康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周维护治疗。如果有吸烟习惯,应尽量戒烟,因为吸烟对牙周健康的危害较大。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控制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牙周健康的全身性疾病,因为糖尿病患者牙周组织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生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
3.老年人牙龈萎缩
特点:老年人牙龈萎缩相对多见,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牙龈组织本身出现生理性退变,另一方面可能合并有牙周炎等疾病。老年人常伴有牙齿缺失等情况,若长期不修复缺失牙,邻牙可能会向缺牙间隙倾斜,导致牙龈萎缩。
应对:老年人要注重口腔清洁,可选用适合自己口腔状况的口腔清洁工具。对于有牙齿缺失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义齿修复,恢复牙齿的正常排列和功能,防止邻牙倾斜导致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监测牙龈萎缩情况及口腔健康状况,及时处理口腔问题。
总之,牙龈萎缩通过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控制其进展,部分情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但要完全恢复到原本未萎缩的状态比较困难,关键是要早期发现病因并积极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