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与颈椎病有病因、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方面的区别,落枕可通过热敷、按摩等处理,可通过选合适枕头等预防;颈椎病预防需定时改变姿势、锻炼颈部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若颈部症状反复或有神经受压表现需就医明确是否患颈椎病。
落枕:多因睡眠时颈部姿势不当,如枕头高度不合适、睡姿不良等,导致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或扭曲状态,引起肌肉痉挛、疼痛;也可能因颈部受风寒侵袭,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好发于青壮年人群,一般无明显的颈椎结构病变基础,多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发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其发病与年龄增长、长期伏案工作、颈椎慢性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病变是颈椎结构的慢性退变过程。
症状表现方面:
落枕: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可局限于颈部一侧或两侧,一般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受压表现,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比如转头、低头、仰头等动作受限明显,但颈部外观一般无明显畸形,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
颈椎病:症状多样,根据分型不同表现各异。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手臂、手指等部位;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精细动作障碍等脊髓受压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出现头晕、眩晕、视物模糊等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且颈椎病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反复发作,病情有逐渐加重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方面:
落枕:颈椎X线等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颈部肌肉软组织的轻度改变,颈椎的骨质、椎间盘等结构无明显退变或病变。
颈椎病:颈椎X线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颈椎CT能更清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椎间盘突出情况等;颈椎MRI可明确脊髓、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能发现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神经根受压等典型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
落枕的处理与预防
落枕的处理:
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局部热敷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一般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于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敷3-4次。
也可进行适度的颈部轻柔按摩,由专业人员或自己轻轻按摩颈部肌肉,从颈部上方开始,慢慢向肩部方向按摩,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加重肌肉损伤。
还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来改善症状。
落枕的预防: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且枕头宽度应能支撑颈部,使颈椎保持正常生理曲度。
保持良好的睡姿,尽量避免俯卧位睡眠,仰卧位时可在颈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侧卧位时枕头高度应与肩部高度一致,使颈部与脊柱在一条直线上。
避免颈部受凉,睡眠时注意盖好被子,尤其是颈部部位,防止夜间颈部受风寒。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颈部姿势,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颈部伸展运动,缓解颈部肌肉疲劳。
颈椎病的防治要点
颈椎病的预防:
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低头族等人群,要注意定时改变颈部姿势,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颈部,做颈部左右转动、前后屈伸等运动,每次活动5-10分钟。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可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肌肉锻炼动作,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2-3次,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
注意颈部保暖,在寒冷季节或空调房内,可佩戴围巾等保暖颈部,防止颈部受凉引发颈椎病。
颈椎病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颈椎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颈椎牵引、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药物辅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等。
对于病情严重、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有明显神经或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总之,落枕不是颈椎病,但落枕可能与颈椎病的发病有一定关联,若颈部疼痛等症状反复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神经受压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颈椎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