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有髋关节活动度和压痛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观察骨质等情况,CT利于显示细微骨质变化,MRI能更早发现软骨病变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急性发作期血沉、C反应蛋白可能升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检查时有相应特点和需注意事项。
1.髋关节活动度检查:医生会检查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范围。正常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大,内收外展也有一定幅度,旋转时也有相应角度。例如,正常髋关节屈曲可达到120°-130°,外展可达30°-40°等。年龄不同可能活动度有差异,儿童的髋关节活动度相对更大一些,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发生骨关节炎后活动度会逐渐受限。对于女性,在妊娠期或绝经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髋关节周围组织,也会对活动度检查有一定影响,若有既往髋关节病史的患者,活动度检查会更关注与既往对比的变化情况。
2.压痛检查:医生会按压髋关节周围的特定部位,如腹股沟中点、大转子等部位,判断是否有压痛。骨关节炎患者在病变部位可能会有明显压痛。比如,髋关节前方的腹股沟中点压痛可能提示髋关节内部病变,大转子部位压痛可能与周围软组织或髋关节本身病变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对压痛的感知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太清楚,需要医生更细致观察患儿的反应;老年人可能因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压痛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但仍需准确判断。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观察髋关节的骨质情况,如关节间隙是否变窄,这是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之一,正常关节间隙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当发生骨关节炎时,由于软骨磨损等原因,关节间隙会逐渐变窄。还能看到骨质增生情况,比如股骨头、髋臼边缘的骨赘形成等。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退变,X线表现可能更明显,儿童发生髋关节骨关节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在X线有相应表现。女性如果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等情况,可能会影响X线显示的骨质情况,与无骨质疏松的女性相比,骨质增生或间隙变窄等表现可能会有不同的呈现。
检查方法:拍摄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等X线片,正位片能较好显示髋关节整体结构,蛙式位有助于观察髋臼后缘等部位的情况。
2.CT检查:
意义:对于一些X线检查不太能清晰显示的细微骨质变化等情况,CT检查更有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髋关节骨质的细微结构,如股骨头内的囊性变等。在判断骨赘的大小、位置以及关节内游离体等方面也比X线更清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的应用情况类似,但儿童由于骨骼发育未完全,CT检查需要更谨慎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女性如果担心辐射影响,在检查前可以与医生沟通权衡利弊。
检查方法:进行髋关节的CT平扫,必要时可进行薄层扫描以获取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能够更早发现髋关节软骨的病变情况,在软骨尚未出现明显磨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等X线表现之前,MRI可以发现软骨的信号改变等早期病变。还能观察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滑膜是否有增生、积液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当怀疑髋关节骨关节炎时,MRI是比较好的检查手段,因为它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相对X线、CT辐射小。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如果病情需要进行MRI检查,是相对安全的,因为MRI不使用辐射。
检查方法:进行髋关节的MRI扫描,一般采用自旋回波等序列获取不同层面的图像。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情况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常规无明显异常,但在合并感染等特殊情况时可能会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的参考范围基本一致,但儿童如果是感染相关的髋关节病变,血常规变化可能更明显。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可能会有生理性波动,需要与医生说明情况以准确判断。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髋关节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血沉可能会增快,C反应蛋白也可能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相对较小。如果血沉和CRP明显升高,需要考虑是否合并有感染性关节炎等其他情况。年龄对血沉和CRP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人群参考范围相近。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CRP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但一般不会像感染时那样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