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病因有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等,分轻型和重型,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对母儿有不良影响,处理需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并防治并发症,要定期产检等预防。
一、定义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这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发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母儿生命。
二、病因
1.血管病变:孕妇患有重度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子宫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剥离。
2.机械性因素: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摔倒后腹部着地等)、外倒转术纠正胎位、脐带过短(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牵拉脐带)等,都可能引起胎盘早剥。
3.宫腔内压力骤减:胎膜早破时,大量羊水快速流出;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等,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突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而剥离。
4.其他因素:高龄孕妇、吸烟、cocaine(可卡因)滥用、孕妇代谢异常、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也与胎盘早剥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轻型: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腹痛不明显,贫血体征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则胎心率可有改变。
2.重型:以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的1/3,同时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痛程度与胎盘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面色苍白、出汗、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最明显;子宫比妊娠周数大,且随胎盘后血肿的不断增大,宫底随之升高,压痛更明显;胎位不清,若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的1/2,胎儿多因缺氧死亡,故胎心多消失。
四、诊断
1.病史:有上述相关病因及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的液性低回声区,胎盘异常增厚或胎盘边缘“圆形”裂开。但需注意,部分轻型胎盘早剥可能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血常规: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及血小板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重型胎盘早剥患者常并发凝血功能障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五、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胎盘早剥可以导致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胎盘后血肿压力大,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变性,此时子宫失去收缩能力,导致产后出血,且难以控制),若并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起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创面广泛出血、血尿、咯血及呕血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2.对胎儿的影响:胎盘早剥面积过大,胎儿因缺氧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新生儿窒息等。
六、处理原则
1.纠正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患者休克状况,及时输新鲜血,既补充血容量,又可补充凝血因子。
2.及时终止妊娠: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等决定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适用于轻型胎盘早剥、宫口已扩张、估计短时间内能迅速分娩者,先行人工破膜,使羊水缓慢流出,缩小子宫容积,用腹带包裹腹部,压迫胎盘使其不再继续剥离,并促进宫缩,必要时静脉滴注缩宫素缩短产程。
剖宫产:适用于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有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产妇病情恶化,胎儿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
3.防治并发症:如防治产后出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治肾衰竭等。
七、预防
1.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高血压、肾脏疾病等。
2.妊娠晚期避免腹部外伤,减少外倒转术等操作的风险。
3.双胎妊娠分娩时,第一胎娩出不宜过快;胎膜早破者应及时处理,避免宫腔内压力骤减。
4.对高龄孕妇、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等高危人群加强孕期管理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