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肉瘤有6个早期信号,包括间歇性隐痛渐变为持续性剧痛且夜间可能加重的疼痛、肿瘤部位质地硬边界不清表面皮温可能升高的局部肿块、因肿瘤存在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下肢发病时出现的跛行、部分患儿出现的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检查,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表现及相关情况:多为间歇性的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疼痛可能加重。儿童骨肉瘤好发于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周围,疼痛可能最初被误认为是生长痛,但生长痛通常为生理性,疼痛程度较轻且无进行性加重,而骨肉瘤引起的疼痛会随病情进展不断加剧。例如,有研究发现约60%-70%的儿童骨肉瘤患者早期以疼痛为首发症状,且疼痛部位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下肢发病时疼痛多在膝关节周围及小腿等部位。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相对更易患骨肉瘤,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有研究显示男性略多于女性。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肢体疼痛情况,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需高度警惕。
信号二:局部肿块
表现及相关情况:肿瘤部位可出现肿胀或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皮温可能升高。肿块的出现是由于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形成的占位性病变。比如,在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可在局部摸到异常的包块,随着肿瘤的增大,包块会逐渐明显。临床观察发现,约50%左右的儿童骨肉瘤患者会出现局部肿块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儿童均可能出现局部肿块,但青少年更易被发现,因为此阶段儿童活动量大,对自身身体变化相对更敏感,且肿块随病情发展较易察觉。性别因素对局部肿块出现的影响不显著。
信号三:关节活动受限
表现及相关情况:由于肿瘤的存在,儿童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例如,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可能导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这是因为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影响了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当肿瘤侵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时,会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研究表明,约30%-40%的儿童骨肉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关节活动受限,但青少年因骨骼发育等因素,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当出现受限情况时更易被察觉。性别对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无明显特定影响。
信号四:跛行
表现及相关情况:若骨肉瘤发生在下肢,儿童可能出现跛行。这是因为下肢疼痛、肿块或关节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儿童行走时步态异常。比如,肿瘤在股骨下端发病时,儿童行走会一瘸一拐,且跛行会随病情加重而逐渐明显。有统计显示,约20%-30%的下肢骨肉瘤患儿早期会出现跛行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下肢发病的骨肉瘤患儿中,各年龄儿童均可出现跛行,但学龄前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发现跛行可能较晚。性别因素对跛行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信号五: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表现及相关情况:部分儿童骨肉瘤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生长迅速,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性炎症等因素导致低热,而长期的肿瘤消耗可引起消瘦。不过,这些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研究发现,约10%-15%的儿童骨肉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和消瘦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儿童均可能出现全身症状,但青少年由于身体代谢相对旺盛,可能对肿瘤消耗的反应更明显一些。性别因素对全身症状的出现影响不大。
信号六:病理性骨折
表现及相关情况:在疾病早期,肿瘤可能已经对骨骼造成破坏,使骨骼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例如,儿童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如轻微摔倒等情况下发生骨折,而骨折部位正是骨肉瘤所在部位。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警惕骨肉瘤可能。有报道称,约5%-10%的儿童骨肉瘤患者早期可能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儿童均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可能,但青少年骨骼相对更具生长活性,肿瘤对骨骼的破坏可能相对更易导致骨折情况。性别因素对病理性骨折发生的影响不突出。
当儿童出现上述一个或多个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以及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儿童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