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情况,用石膏等固定;手术治疗针对移位明显、关节内骨折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不同训练内容;还需预防处理肿胀、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人群康复需注意相应情况。
一、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脚跟骨粉碎性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骨折块移位较小,不影响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关节面平整性时。
具体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脚部的肿胀情况、血液循环以及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固定期间要避免负重,患者需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的情况:当脚跟骨粉碎性骨折导致跟骨的高度丢失、关节面不平整超过2mm以上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通过X线、CT等检查发现跟骨的Bhler角明显减小(正常Bhler角约为20°-40°),跟骨宽度增宽等,提示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关节功能,此时手术是必要的。
关节内骨折:如果骨折累及跟距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避免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软组织,暴露骨折部位,将粉碎的骨折块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能够较好地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康复。
微创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脚跟骨粉碎性骨折,可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等。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适用于合适的病例。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肿胀消退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的抬高训练,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以轻柔、渐进的方式进行。
疼痛缓解期康复:当疼痛有所缓解后,可以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训练,但要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疼痛和影响骨折愈合。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被动的踝关节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从小幅度开始,逐步增加。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骨折初步愈合期康复:此时骨折有了一定程度的愈合,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让患肢逐渐承受部分体重,一般从体重的1/3开始,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同时,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抗阻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等进行抗阻练习,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的行走做准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情况可能较差,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逐渐增加负重和训练强度,避免发生再骨折等情况。
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上)
功能恢复期康复:当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全面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进行平衡板训练等,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整体功能。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上下楼梯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儿童患者,在康复后期要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康复训练不会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肿胀: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肿胀都是常见的问题。可以通过抬高患肢、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方式预防肿胀。如果肿胀严重,可使用脱水药物等进行处理,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脱水药物。
感染:手术治疗有感染的风险,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定期换药。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加强伤口的护理。
创伤性关节炎:为了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尽量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和关节面的平整性。在康复过程中,要遵循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避免过早过度负重等导致关节软骨的损伤。对于有既往关节炎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脚跟骨粉碎性骨折时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关节的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