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开展手指屈伸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进行掌骨轻度负重和精细动作训练,后期进行力量强化和全面功能恢复训练,各阶段训练针对不同情况,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痂生长、恢复精细及整体功能等目的。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一)手指屈伸训练
1.动作要领:患者主动进行手指的屈伸动作,先缓慢将手指伸直,再慢慢弯曲,每个手指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此训练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的患者均适用,能帮助维持手指的基本活动功能,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老年患者则需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疼痛加重。
2.原理:通过手指的主动运动,刺激手部神经肌肉,维持肌肉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血液回流,有利于消肿和骨折愈合。
(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1.动作要领:患者缓慢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桡尺偏活动。屈伸时,尽量将手腕背伸至最大程度,再掌屈至最大程度;桡尺偏时,向桡侧和尺侧活动腕关节,每个动作重复10次左右,每天3-4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控制训练力度和时间,防止血糖波动影响康复;孕期女性进行训练时要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对胎儿造成影响。
2.原理:腕关节的活动能带动掌骨相关肌肉和关节的活动,维持腕关节及掌骨周围关节的灵活性,为后期掌骨的全面康复做准备,同时促进整个手部的血液循环和关节功能维护。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一)掌骨轻度负重训练
1.动作要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较轻的物体进行掌骨的轻度负重,如使用轻量的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每次握力训练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非常轻的辅助工具,且需在家长和医生密切监护下进行,防止因力量控制不当影响骨折愈合;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要格外注意负重的重量和时间,避免加重骨质疏松情况。
2.原理:轻度负重可以刺激掌骨周围的骨组织,促进骨痂生长,增加掌骨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部的功能恢复程度。
(二)精细动作训练
1.动作要领:进行捡豆子、穿珠子等精细动作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根据自身习惯选择合适的精细物品进行训练,比如经常从事手工劳作的患者可选择与工作相关的精细物品来恢复技能;办公室工作人员则可选择普通的小珠子等进行训练。此训练有助于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于恢复手部的精细功能至关重要。
2.原理:精细动作训练能有效刺激大脑对手指运动的控制能力,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配合,使掌骨骨折后手部的精细功能逐步恢复,符合手部功能恢复的生理和神经调节机制。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一)力量强化训练
1.动作要领:增加握力器的重量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如从每次握20次逐渐增加到每次握30次,每天4-5组;还可进行腕关节的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桡尺偏抗阻活动,每组15-20次,每天3组。对于老年患者,力量强化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使用过重的器械;年轻且康复状况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快训练强度提升的速度。
2.原理:通过力量强化训练,进一步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使掌骨在承受日常负荷时更具稳定性,同时提高手部的整体功能水平,符合骨折后期功能恢复到正常活动水平的需求,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全面功能恢复训练
1.动作要领: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写字、拿筷子、抓握球类等。不同病史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内容,比如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关节保暖和适度原则,避免诱发关节炎发作;有既往手部损伤病史的患者则要根据之前损伤的恢复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通过这些训练使手部功能全面恢复到接近骨折前的水平。
2.原理:全面功能恢复训练是将之前的各项康复训练成果整合,使手部能够适应各种日常活动的需求,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的训练,让患者的手部功能最终达到正常使用的状态,巩固前期康复训练的效果,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