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常见口腔疾病,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或全身疾病等引起,有牙龈色泽、外形、质地改变及出血等表现,通过口腔检查结合病史诊断,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预防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牙龈炎的定义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起,而非由全身疾病所导致的。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若未能及时清除,就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
二、牙龈炎的病因
1.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始动因子。口腔中的细菌会粘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细菌在牙菌斑内代谢食物残渣等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群,牙菌斑容易堆积,患牙龈炎的风险较高。
2.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齿表面已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它会持续刺激牙龈,促进牙龈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比如,一些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牙石逐渐形成并刺激牙龈。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缝隙中,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牙龈炎症状。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情况,进而引发牙龈炎。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比如,制作粗糙的假牙边缘可能会反复摩擦牙龈,引发炎症。
3.其他因素
内分泌因素:在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使牙龈更容易发炎。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牙菌斑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
系统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龈健康,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炎症,且炎症不易控制。另外,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首先表现为牙龈的肿胀、出血等牙龈炎症状。
三、牙龈炎的临床表现
1.牙龈色泽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充血,血管扩张所致。
2.牙龈外形改变:牙龈变得肿胀,边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齿。健康牙龈的边缘是菲薄且贴合牙齿的,而发炎的牙龈会呈现肿胀膨出的状态。例如,龈乳头会变得圆钝肥大,部分可呈球状突起。
3.牙龈质地改变:牙龈组织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正常牙龈质地坚韧,而发炎的牙龈用探针等触碰时容易出血,质地变软。
4.牙龈出血:这是牙龈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在刷牙、咬硬物、进食时出现牙龈出血,有时在晨起时可见口腔唾液中带有血迹。比如,刷牙时轻轻一碰牙龈就会出血。
四、牙龈炎的诊断
1.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色泽、外形、质地等情况,用探针检查牙龈的探诊出血情况(PDI)等。正常牙龈探诊时不会出血,而牙龈炎患者探诊时容易出血。同时,会检查牙菌斑、牙石的分布情况等局部刺激因素。
2.结合病史:了解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青春期、妊娠期)、是否患有全身性疾病等病史,有助于综合判断是否为牙龈炎以及明确病因。
五、牙龈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清除龈上牙石,对于龈下牙石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术等操作,同时纠正食物嵌塞、修改不良修复体等,去除这些刺激牙龈的因素,从而消除牙龈的炎症。
2.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例如,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成年人也应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牙菌斑、牙石等问题,预防牙龈炎的发生。孕妇等特殊人群更应加强口腔保健,定期检查。
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牙龈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牙龈炎症的发生几率。
总之,牙龈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牙龈炎症,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保持牙龈的健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