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是妊娠早期胚胎发育停止,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内分泌失调、子宫异常、免疫功能异常、感染因素)、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临床表现有阴道出血、妊娠反应消失,诊断靠B超检查、血HCG及孕酮检测,确诊后需终止妊娠,对孕妇有身心影响,终止妊娠后要休息、注意卫生,下次怀孕前要充分准备。
发生原因
染色体异常:这是导致胎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例如,父母双方任何一方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都有可能遗传给胚胎,从而引发胎停。从年龄因素来看,女性年龄超过35岁后,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精子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也会升高。
母体因素
内分泌失调:如黄体功能不全,会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无法维持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胚胎的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增加胎停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内分泌状况不同,育龄期女性若存在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情况,更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的空间;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病变,可能干扰胚胎的种植和血供,导致胎停。有过宫腔手术史的女性,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损伤,增加子宫异常导致胎停的可能性。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胚胎;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过强,也会导致胚胎停止发育。不同性别在免疫功能方面虽有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的免疫状态变化更为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会影响胎停的发生。
感染因素: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影响胚胎发育,导致胎停。生活方式不卫生、密切接触感染源等情况会增加孕期感染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概率不同。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同样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从而引发胎停。男性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会增加精子染色体异常的几率。
临床表现
阴道出血:部分孕妇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多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一般无腹痛,但也有少数孕妇会伴有下腹疼痛。不同孕周的孕妇出现阴道出血时,处理方式和预后可能不同,孕早期出现阴道出血需高度警惕胎停可能。
妊娠反应消失:如原本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突然减轻或消失,乳房胀痛感减弱等。这是因为胚胎停止发育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妊娠反应改变。不同孕妇的妊娠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所以妊娠反应消失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诊断方法
B超检查:是诊断胎停的重要手段。通过B超可以观察妊娠囊的大小、形态,以及胎芽和胎心的情况。一般在妊娠6-7周时,正常情况下应能看到胎芽和原始心管搏动,如果此时未看到胎芽或胎心,或之前看到过胎芽和胎心,后来消失了,就要考虑胎停的可能。不同孕周进行B超检查时,对胚胎发育情况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
血HCG及孕酮检测:血HCG是由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正常妊娠时血HCG会隔日翻倍增长。如果血HCG增长缓慢或不升反降,结合孕酮水平低,提示胚胎发育可能异常。但这两项指标需要动态监测,单一指标不能完全确诊胎停。不同孕妇的激素水平基础值不同,所以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
处理方式
一旦确诊胎停,需要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包括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等。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孕周、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方式。对于有过胎停史的女性,再次怀孕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如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免疫功能检查等,以查找胎停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再次胎停的风险。
对孕妇的影响及后续建议
胎停对孕妇的身心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孕妇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终止妊娠后,孕妇需要注意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2周,让身体逐渐恢复。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在下次怀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提前3个月补充叶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不同年龄的孕妇在胎停后的康复和再次怀孕准备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有所不同,年龄较大的孕妇再次怀孕面临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孕前准备和孕期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