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软骨炎分为非特异性和感染性,非特异性病因不明,表现为胸前疼痛等,感染性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等,非特异性对症治疗,感染性需抗感染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多数患者经正确诊治可获较好预后。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肋软骨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生;长期的慢性劳损,例如胸部反复的剧烈运动、长期伏案、搬运重物等,会使肋软骨受到反复的摩擦、牵拉,从而引发炎症;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肋软骨组织,导致炎症出现。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胸前部位的疼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或上肢放射,局部肋软骨可出现肿胀、隆起,有压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在活动时稍有不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的活动和呼吸。疼痛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在劳累、受凉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感染性肋软骨炎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菌等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途径侵犯肋软骨,引起感染性炎症。例如胸部皮肤的感染病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肋软骨部位引发感染;胸部手术、外伤等导致肋软骨直接受到病原体污染,也会引起感染性肋软骨炎。
临床表现:除了有局部的疼痛、肿胀、压痛外,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表现。感染严重时,局部可能出现化脓、破溃等情况,病情相对较为严重。
肋软骨炎的诊断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特点,进行胸部的体格检查,发现局部肋软骨的肿胀、压痛等表现,一般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CT检查有时可发现肋软骨的肿胀等情况,但主要还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诊断依据。
感染性肋软骨炎:除了临床表现外,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局部穿刺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的类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影像学检查方面,胸部CT等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肋软骨的感染情况,如是否有脓肿形成等。
肋软骨炎的治疗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可采取休息,避免胸部的剧烈活动、劳累等,减少对肋软骨的刺激。疼痛较轻时,可通过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疼痛较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等,来减轻炎症和疼痛。部分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可逐渐缓解症状,对于少数症状顽固、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肋软骨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相对较少用。
感染性肋软骨炎:首先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对于局部的感染病灶,如果有脓肿形成等情况,需要进行切开引流等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局部症状是否缓解等。
不同人群肋软骨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肋软骨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可能与病毒感染、胸部的轻微外伤等有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胸部是否有疼痛、肿胀等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女性:女性患肋软骨炎的情况与男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孕期女性患肋软骨炎时,物理治疗可能是相对更安全的治疗方式,疼痛较轻时可通过休息、局部热敷等缓解症状,若需要用药,需要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哺乳期女性患肋软骨炎时,使用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患肋软骨炎可能与骨质疏松、慢性劳损、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休息,物理治疗可以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同样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胃肠道等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肋软骨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不同类型的肋软骨炎有其各自的特点,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