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得败血症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孕期基础疾病、妊娠相关生理改变)、分娩过程相关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创伤)、产后护理相关因素(会阴伤口或剖宫产切口护理不当、产褥期卫生不良)以及病原体因素(常见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
一、产妇自身因素
1.孕期基础疾病
若产妇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较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高血糖环境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发生败血症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产妇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包括败血症的概率较非糖尿病产妇明显升高。
患有贫血的产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贫血会使产妇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进而引发败血症。
2.妊娠相关生理改变
孕期女性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一定变化,处于相对免疫抑制状态,以维持妊娠的正常进行。但这种免疫状态的改变可能使产妇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例如,孕期母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体内定植和繁殖。
孕期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器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对维持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一些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增殖并移位至血液等部位,从而引发败血症。
二、分娩过程相关因素
1.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时,外界病原体容易通过破膜口进入宫腔,引发宫腔内感染。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病原体可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例如,胎膜早破时间超过一定时长(如超过24小时),产妇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败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胎膜早破后,阴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上行感染,细菌可通过宫颈口进入子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等,炎症蔓延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2.产程延长
产程延长会增加产妇发生感染的机会。产程中,产妇体力消耗较大,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且长时间的分娩过程中,宫颈口扩张等操作增加了细菌侵入的途径。例如,第二产程延长(超过3小时)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相关败血症的风险明显升高。
产程延长可能导致多次阴道检查等操作,这些操作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会增加病原体进入体内的风险,从而引发败血症。
3.分娩创伤
阴道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会阴、阴道等部位的撕裂伤,剖宫产手术会形成手术切口。这些创伤为病原体提供了进入体内的门户。例如,剖宫产手术切口如果发生感染,细菌可通过切口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分娩过程中的创伤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激活,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被调动,若病原体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就会引发败血症。
三、产后护理相关因素
1.会阴伤口或剖宫产切口护理不当
产后如果会阴伤口或剖宫产切口护理不佳,如没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容易导致伤口感染。细菌在伤口局部繁殖后,可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例如,产妇产后不注意会阴卫生,伤口被恶露等污染,就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引发败血症。
剖宫产切口如果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时没有及时处理,感染可能扩散至血液,导致败血症。
2.产褥期卫生不良
产褥期产妇会有恶露排出,如果产妇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及时更换会阴垫等,会使会阴部处于潮湿、细菌滋生的环境中,增加了生殖道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败血症。例如,长期不更换会阴垫,会导致会阴部细菌大量繁殖,上行感染引发败血症。
产褥期洗澡等卫生操作不当,如坐浴等,也可能使病原体进入阴道等生殖道,引发感染并导致败血症。
四、病原体因素
1.常见病原体种类
革兰氏阳性菌是引起产妇败血症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产妇的皮肤伤口、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体内,在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容易在血液中繁殖引发败血症。例如,有报道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产后败血症中占一定比例。
革兰氏阴性菌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常存在于肠道等部位,当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大肠埃希菌可移位至血液,引发败血症。此外,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可导致产妇败血症的发生。
厌氧菌也可能引起产妇败血症,尤其是在有组织坏死等情况下。例如,产后子宫腔内有坏死组织时,厌氧菌容易繁殖并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