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观察鼻塞(鼻咽癌多为单侧进行性,普通鼻炎多为双侧交替性或间歇性)和涕中带血(鼻咽癌常为回吸性涕中带血且反复,其他情况相对不同)初步判断,再结合鼻咽部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鼻咽部结构,见异常信号影等)、鼻咽部CT检查(能发现占位、骨质破坏等)辅助,还可经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观察,另外儿童、老年人、女性孕期有特殊注意事项,最终明确需病理活检,以上为初步排除鼻咽癌的辅助手段。
一、症状观察初步判断
1.鼻塞情况:鼻咽癌引起的鼻塞多为单侧进行性鼻塞,即一侧鼻子逐渐不通气且呈加重趋势;而普通鼻炎导致的鼻塞可能是双侧交替性或间歇性鼻塞,可通过观察鼻塞的单侧/双侧、进行性/间歇性等特点初步区分,但这只是初步线索,不能据此确诊或排除鼻咽癌。例如普通鼻炎患者可能因受凉等因素出现双侧鼻腔交替性堵塞,感冒时也可能双侧鼻塞但一般随感冒好转而改善,而鼻咽癌患者鼻塞会持续加重且多为单侧。
2.涕中带血表现:鼻咽癌患者常表现为回吸性涕中带血,即吐出来自鼻腔的分泌物时带有血丝,这种情况可能反复出现;而一些鼻腔黏膜干燥引起的出血,多为偶尔擤鼻涕时鼻涕中带少量血丝,且相对不反复出现。但需注意,其他如鼻腔炎症、鼻息肉等也可能出现涕中带血情况,所以这只是辅助观察点。
二、影像学检查辅助
1.鼻咽部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清晰显示鼻咽部结构。通过MRI检查可观察鼻咽部黏膜是否有异常增厚、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情况。鼻咽癌在MRI上多表现为鼻咽部黏膜增厚、软组织肿块等异常信号影。例如鼻咽癌患者的MRI图像中常可见鼻咽部病灶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病灶有强化等表现。通过MRI检查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鼻咽部的大体病变情况,是排除鼻咽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之一。
2.鼻咽部CT检查: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鼻咽部的骨性结构等情况,能发现鼻咽部是否有占位、骨质是否有破坏等。鼻咽癌患者可能出现鼻咽部软组织肿块,还可能伴有颅底骨质破坏等表现。例如鼻咽癌侵犯颅底时,CT上可看到相应部位的骨质有破坏征象。但相对MRI而言,CT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不如MRI,不过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鼻咽部情况,帮助排除鼻咽癌。
三、鼻咽镜检查
1.间接鼻咽镜检查:医生通过间接鼻咽镜可以观察鼻咽部的情况,能看到鼻咽部黏膜是否光滑、有无新生物等。如果鼻咽部黏膜光滑,没有明显的新生物等异常表现,相对提示鼻咽癌的可能性较低,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因为间接鼻咽镜观察可能受操作限制,有些部位观察不够清晰。例如对于一些早期、病变较隐匿的情况可能观察不全面。
2.纤维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纤维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可以更清晰、直观地观察鼻咽部,能发现微小的病变。医生可以在直视下观察鼻咽部黏膜有无充血、糜烂、新生物等,还可以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这是明确诊断是否为鼻咽癌的重要步骤。如果通过鼻咽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新生物,且黏膜无异常改变,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排除鼻咽癌,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病理依据。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类似症状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0-14岁儿童鼻塞、涕中带血等情况。儿童患鼻炎等疾病相对常见,但也不能忽视鼻咽癌的可能。在进行检查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需要医护人员有更多的耐心和合适的检查方式,如电子鼻咽镜检查时要轻柔操作,尽量减少儿童的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鼻炎等基础疾病的概率增加,同时鼻咽癌也可能在老年人中发生。在进行症状观察和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老年人进行MRI或CT检查时要注意其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影响检查的因素,在进行鼻咽镜检查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老年人不适。
3.女性孕期:女性孕期出现相关症状时,进行检查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进行X线相关的CT检查可能会对胎儿有辐射影响,所以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手段,如尽量选择MRI检查等,并向患者充分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初步排除鼻咽癌的辅助手段,最终明确是否患有鼻咽癌需要结合病理活检等明确的病理学依据。如果有疑似鼻咽癌的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全面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