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需通过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评估诊断,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石膏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预防及处理感染、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及康复等有差异。
一、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进行X线检查初步了解骨折情况,而后行CT及三维重建检查,能清晰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关节面塌陷等细节,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骨折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程度、骨质密度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骨骼弹性好,骨折可能表现为青枝骨折或移位相对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骨折后骨折块移位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2.临床症状评估
患者会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稳定性等,辅助判断骨折情况。有外伤病史是重要的诱因,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外伤原因可能各异,如运动爱好者可能因运动损伤导致,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因重物砸压等导致骨折。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严重但需要暂时固定的患者,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例如,对于部分稳定性稍好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在等待手术或不适合立即手术时可采用牵引。不同年龄患者牵引重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牵引重量相对较轻,老年患者可能因骨质情况调整牵引相关参数。
石膏固定:如果骨折移位非常轻微,可采用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要注意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石膏固定时要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和感觉,避免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将粉碎的骨折块复位,并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手术可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差异,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可能还需要关注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肌肉收缩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腘绳肌的收缩舒张练习。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和能力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锻炼,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避免关节僵硬。但活动范围要适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等。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渐进性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可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辅助训练。同时,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增强下肢肌力。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如长期卧床患者康复进度可能相对较慢,而经常运动的患者可能恢复相对快一些,但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开始可在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患者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来调整负重计划。老年患者和儿童在负重训练时更要谨慎,老年患者骨质恢复慢,儿童要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影响骨骼发育。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预防: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伤口清洁,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
处理: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进行伤口清创等处理。
2.关节僵硬
预防:早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按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处理:如果出现关节僵硬,可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必要时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但要避免暴力松解导致二次损伤。
3.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手术中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术后正确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等。
处理: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时,可采用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