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胫腓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取出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病史、身体、影像学,患者皮肤、禁食水准备)、手术方法(麻醉选择、切口选择、钢板取出操作)、术后处理(伤口处理、患肢处理、术后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一、手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病史方面:详细了解患者小腿胫腓骨骨折后钢板内固定的病史,包括骨折的时间、治疗过程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能耐受手术。
身体检查:检查小腿局部情况,包括皮肤有无感染、瘢痕情况、肢体的血运和神经功能等。例如,要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拍摄小腿的X线片,了解钢板的位置、骨折愈合情况等,必要时可进行CT检查,更清晰地观察骨折端与钢板的关系等细节。
2.患者准备
皮肤准备:手术前1-2天对手术区域进行皮肤准备,清洁皮肤,去除污垢和毛发等,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术前禁食水:根据麻醉方式进行相应的术前禁食水准备,一般全身麻醉患者需禁食6-8小时,禁水2-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并发症。
二、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
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对于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的患者,可选择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可以使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能及时反馈肢体的感觉等情况;椎管内麻醉则可以使手术区域以下的部位麻醉,患者痛苦较小。
全身麻醉:对于儿童患者或者不配合手术的患者,以及手术时间较长、操作相对复杂的情况,可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能保证患者在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2.切口选择
原手术切口:一般会选择原小腿骨折钢板内固定的手术切口进行再次手术。这样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新损伤,因为原切口周围的组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粘连和局部解剖结构,沿着原切口进入相对更熟悉解剖层次。但如果原切口有严重感染等情况,则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切口。
切口延长或调整:根据钢板的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如果原切口暴露钢板不方便,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或调整切口方向。例如,当钢板位置较深或者骨折端有较多骨痂影响暴露时,要保证能充分暴露钢板和骨折端。
3.钢板取出操作
暴露钢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仔细分离组织,暴露钢板。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对于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的情况,要小心分离,避免损伤。
拆卸钢板螺钉:使用合适的器械,如钢板螺钉取出器等,拆卸固定钢板的螺钉。在拆卸螺钉时要注意螺钉的方向和松紧程度,对于有锈蚀等情况的螺钉,可能需要先用除锈剂等进行处理后再拆卸,防止在拆卸过程中出现滑丝等情况。如果螺钉滑丝,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取钉器械或者方法来取出滑丝的螺钉。
取出钢板:在螺钉全部拆卸后,将钢板小心取出。如果钢板与骨面贴合紧密,可能需要借助骨膜剥离器等器械将钢板撬动后取出。
三、手术后处理
1.伤口处理
彻底冲洗伤口,清除残留的骨屑、组织等异物。然后缝合伤口,如果伤口污染较轻、愈合情况良好,可以进行一期缝合;如果伤口有污染或者渗出较多等情况,可能需要放置引流条等进行引流,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的发生。
2.患肢处理
包扎与固定: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并用适当的外固定装置对患肢进行固定,如弹力绷带等,以保护患肢,防止在搬运等过程中再次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外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肢体血运。
康复锻炼指导:术后早期就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康复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一般在术后1-2周开始进行轻度的关节活动等锻炼。
3.术后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过程中和术后早期,防止出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
感染预防: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如果有感染风险等情况,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感染高危人群,要更加严格地进行感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预防:对于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如老年患者等,要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使用弹力袜等。儿童患者也要注意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