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以细菌为主,感染途径有产前、产时、产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等,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支持治疗,预防需从孕期、产时、新生儿期护理入手,低体重儿、有基础疾病、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一、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以细菌为主,也可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二、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病原体:常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近年来机会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增加趋势;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原体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病原体可由产道上行侵入胎儿。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比如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感染途径,若脐部护理不当,细菌易定植并侵入血液。
三、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新生儿反应差、嗜睡、拒奶、不哭、不动、体温不稳定等,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体温波动,低体重儿尤易出现体温不升。
特殊表现
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这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影响胆红素代谢等所致。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休克表现:皮肤苍白、花纹,肢端凉,脉搏细速、尿少或无尿,血压下降等。
其他:可出现呼吸急促、暂停,肝脾肿大等。
四、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尽可能早地进行血培养,同时需做厌氧菌和真菌培养。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蛋白,新生儿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
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正常,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五、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即应选用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根据新生儿体重、日龄等调节环境温度,使体温保持在36.5-37.5℃。
供氧:有呼吸窘迫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新生儿可能存在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供给营养: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供应,可经静脉营养或鼻饲喂养,低体重儿、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考虑静脉营养支持。
六、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预防
孕期保健:母亲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孕期感染性疾病,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
产时护理:产房要严格消毒,接生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产时感染的机会。
新生儿护理
脐部护理: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脐部,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皮肤黏膜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皮肤破损,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在新生儿败血症感染中的注意事项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免疫力更低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护理时要尤其注意保暖、皮肤黏膜护理和喂养管理,密切观察低体重儿的一般状况,如出现反应差、体温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畸形等新生儿,本身抵抗力差,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严格预防感染,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拒奶等)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更不完善,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护理时要加强体温管理、呼吸管理、营养支持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同时要注重预防,通过加强孕期、产时和新生儿期的护理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