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传染性因病因而异,病毒性急性肝炎部分具传染性,非病毒性急性肝炎无传染性。甲型病毒性急性肝炎通过粪-口传播,儿童等密切接触者需注意预防;乙型病毒性急性肝炎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孕妇和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丙型病毒性急性肝炎主要通过输血等传播,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操作;戊型病毒性急性肝炎水源性传播常见,相关人群要注意饮水卫生;非病毒性急性肝炎中药物性肝炎儿童用药需谨慎,酒精性肝炎成年人和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自身免疫性肝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传染性。
一、急性肝炎的传染性情况
急性肝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其病因。
病毒性急性肝炎:部分具有传染性,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具有传染性。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丁型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戊型肝炎也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非病毒性急性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引起的急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药物性肝炎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炎是长期大量饮酒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自身免疫紊乱攻击肝脏所致,这些情况均不存在病原体传播的基础,所以不具有传染性。
二、不同类型急性肝炎的具体传播特点及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一)甲型病毒性急性肝炎
传播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发病前2周和发病后1周粪便中排病毒量最多,传染性强。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多表现为无黄疸型,而成年人感染后多表现为黄疸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接触了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洗手等预防。对于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密切接触甲型肝炎患者后,可在医生评估下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二)乙型病毒性急性肝炎
传播特点:母婴传播中,若母亲为乙肝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婴儿感染几率较高。血液传播方面,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共用注射器等情况易导致传播。性传播中,与乙肝患者无防护的性接触有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做好母婴阻断措施,如婴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于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
(三)丙型病毒性急性肝炎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随着筛查手段的进步,这种传播方式已大幅减少,但仍有因使用非正规机构的有创操作(如纹身、打耳洞等)而感染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若因医疗操作等可能接触血液的情况时,要确保使用正规合格的血制品及医疗器械。对于有输血史等高危暴露的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定期监测丙型肝炎相关指标。
(四)戊型病毒性急性肝炎
传播特点:水源性爆发流行较为常见,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水源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后,大量人群饮用会引起爆发。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等人群,在流行地区要注意避免饮用未经安全处理的水,外出旅行到戊型肝炎流行地区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五)非病毒性急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应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需咨询医生。成年人若因治疗疾病需要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酒精性肝炎: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成年人,但近年来青少年中因偶尔大量饮酒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的情况也有增加趋势。对于青少年,要强调避免过早接触酒精,家长需加强对青少年饮酒危害的教育;成年人则要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80克,女性不超过140克(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啤酒或5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白酒)。
自身免疫性肝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病可能,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目前具体诱因不明确,主要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脏,没有特定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针对自身免疫紊乱进行治疗和监测,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但都不存在传染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