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用穿防旋鞋、牵引等保持稳定并卧床观察)、手术治疗(内收等有移位骨折、老年下型骨折等适用,有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康复治疗(早期防萎缩等,中期增活动范围和负重,晚期恢复功能)及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的预防和对应处理)。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患者全身情况不宜手术以及年龄过大合并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无法承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时,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2.方法:通常采用穿防旋鞋、下肢皮肤牵引等方法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同时配合卧床休息。在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一般需要卧床3-6个月,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内收型骨折和有移位的骨折:此类骨折难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复位和稳定,需要手术治疗来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
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股骨头下型骨折:由于老年人股骨头血供较差,骨折愈合困难,且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因此多采用手术治疗。例如,一位70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股骨颈股骨头下型骨折,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青少年股骨颈骨折后,由于其生长潜力,需要尽量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避免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多采用手术治疗。
骨折不愈合:对于已经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来促进骨折愈合,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植骨术等。
2.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法复位后,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等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创伤,保留股骨头的血供,但对复位技术要求较高。例如,在X线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然后置入空心螺钉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端移位明显的情况,需要切开复位,然后进行内固定。切开复位可以更准确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骨折移位明显且股骨头血供破坏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相对简单,恢复快,但远期可能存在假体松动等问题;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关节功能,但手术创伤和风险相对较大。例如,一位80岁的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且身体状况较差,预计骨折愈合困难或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高时,可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无论采取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早期都需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关节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次。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练习。一般在骨折后6-12周左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例如,通过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先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3.晚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在不同地形上行走训练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股骨头缺血坏死:这是股骨颈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年轻患者和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可通过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来尽量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风险。一旦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根据坏死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减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2.骨折不愈合:与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因素有关。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可采用植骨术等手术方法来促进骨折愈合。
3.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进行下肢的功能锻炼、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证,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低分子肝素等)等。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抗凝、溶栓或手术取栓等治疗措施。
4.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等训练,鼓励患者多翻身,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