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有多种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也有预防措施。牙周炎因牙菌斑等刺激致牙齿松动,需牙周基础治疗等;外伤致松动要让患牙休息等;咬合创伤致松动需纠正不良习惯等。预防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一、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
1.原因: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进而破坏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等,使得牙齿支持组织逐渐丧失,从而出现牙齿松动。这种情况在长期口腔卫生不佳、有吸烟习惯、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较重,牙齿松动的风险更高。
2.处理:
首先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去除牙结石,龈下刮治去除龈下的牙结石和菌斑。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以进一步改善牙周状况,减缓牙齿松动的进展。同时,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口腔卫生,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牙周炎的治疗和牙齿松动的改善。
(二)外伤引起的牙齿松动
1.原因: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碰撞等情况,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儿童在玩耍时容易发生外伤导致牙齿松动,例如摔倒时面部着地撞击到牙齿;成年人也可能因为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导致牙齿外伤松动。
2.处理:
轻度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需要让患牙休息,避免用患牙咀嚼食物。如果是儿童牙齿外伤松动,要特别注意观察牙齿是否有移位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固定处理。对于成年人外伤引起的牙齿松动,医生会根据松动程度进行相应的固定治疗,如使用牙周夹板固定等。在受伤后的短期内,要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
(三)咬合创伤导致的牙齿松动
1.原因:
长期的偏侧咀嚼习惯、牙齿排列不齐、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可导致咬合创伤,使得牙齿承受的咬合力不均匀,部分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从而引起牙齿松动。例如,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一侧牙齿长期过度使用,容易出现咬合创伤和牙齿松动;牙齿排列不齐的患者,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不正常,也容易产生咬合创伤导致牙齿松动。
2.处理:
首先要纠正不良的咀嚼习惯,如改为双侧咀嚼。对于牙齿排列不齐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正畸治疗来调整牙齿的排列,改善咬合关系。如果是不良修复体导致的咬合创伤,需要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通过调整咬合关系,减轻患牙的咬合负担,从而缓解牙齿松动的情况。
二、牙齿松动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1.刷牙:
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巴氏刷牙法是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进行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移动约1毫米,每次刷完一个区域后再刷相邻区域。
2.使用牙线或间隙刷: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或间隙刷,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对于牙齿排列紧密的人群,牙线或间隙刷可以更有效地清洁牙缝,预防牙周炎等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牙齿松动的风险。
(二)定期口腔检查
1.频率:
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通过口腔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牙齿、牙龈等口腔组织的早期问题,如牙结石、早期牙周炎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更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
2.检查内容:
口腔检查包括牙齿外观检查、牙龈状况检查、牙周探诊等。医生会检查牙齿是否有龋齿、牙龈是否有红肿、出血等情况,通过牙周探诊可以了解牙周袋的深度等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牙齿松动的发生。
(三)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1.戒烟:
吸烟会影响口腔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牙齿松动。戒烟可以改善口腔的健康状况,降低牙周炎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例如,吸烟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比非吸烟者高很多,戒烟后牙周炎的病情往往会有所好转,牙齿松动的进展也会减缓。
2.避免过度用牙:
不要用牙齿咬过硬的东西,如坚果、骨头等,避免牙齿受到过度的咬合力而导致咬合创伤和牙齿松动。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避免孩子用牙齿咬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