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型肺结核,由初次感染后潜伏菌活动或外源性再感染引起,病变多在肺尖等,有全身和呼吸症状、体征,通过影像、痰检、结核菌素试验诊断,用抗结核化疗和对症治疗,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体内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引起的肺结核,又称为成人型肺结核。它可发生在原发感染后的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二、发病机制
内源性复发:初次感染时,结核分枝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在肺内形成原发病灶,部分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淋巴管引流到肺门淋巴结,结核分枝杆菌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导致继发性肺结核。例如,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内源性复发引发继发性肺结核;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体内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也易使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活跃,引发继发性肺结核。
外源性再感染:外界的结核分枝杆菌再次感染人体而发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存在。
三、病理特点
病变多发生在肺尖和上叶尖后段:这是因为肺尖部血流相对较少,温度较低,有利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潜伏和繁殖。
病变多样:可出现渗出、增殖、干酪样坏死、纤维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新旧病变同时存在。例如,在肺部可能同时看到有新鲜的渗出性病灶,又有陈旧的纤维硬结病灶。
四、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常见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可能因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忽视。比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而不重视,容易延误病情。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脓性。咯血也是常见症状,少量咯血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可危及生命。胸痛,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随呼吸运动和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多见于病变范围较大或伴有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时。
体征:取决于病变性质和范围,病变范围较小时可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有湿啰音等。
五、诊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继发性肺结核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典型表现为肺尖或上叶尖后段的片状、絮状阴影,可伴有空洞形成等。例如,可见到肺部有边界不清的片状阴影,内有透亮区提示空洞形成。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隐蔽部位的病变以及鉴别诊断等具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如病灶内的细微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包括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痰涂片抗酸染色简便快速,但灵敏度较低;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准确性高,但耗时较长。如果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
结核菌素试验:用于检测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该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不一定现患继发性肺结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
六、治疗
抗结核化学治疗:是治疗继发性肺结核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耐药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例如,对于初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通常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如2HRZE/4HR(强化期2个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巩固期4个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
对症治疗:对于咯血患者,根据咯血的量给予相应治疗,少量咯血可休息、止咳等对症处理,大咯血时需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如使用垂体后叶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七、预防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继发性肺结核传播的关键。对肺结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直到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转阴。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随地吐痰,患者的痰液要进行消毒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卡介苗主要对儿童原发性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对继发性肺结核的预防效果相对有限。对于高危人群,如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例如,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HIV感染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来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