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脓肿是发生于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因素有牙周袋内感染、深牙周袋刮治不彻底、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全身因素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致反应加重;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急性期局部引流、处理牙周袋,全身有症状者用抗生素;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控制全身疾病。
一、定义
牙周脓肿是发生于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中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形成牙周袋壁或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脓肿。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局部因素
牙周袋内感染: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侵袭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当炎症进一步发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多种酶和炎性介质,导致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肿。例如,牙周炎患者如果口腔卫生不佳,菌斑、牙石等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就容易引发牙周脓肿。
深牙周袋刮治不彻底:在进行牙周袋刮治时,如果未能将袋内的病变组织、菌斑牙石等彻底清除,残留的刺激因素会持续引起炎症反应,促使脓肿形成。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牙髓感染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波及牙周组织,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进而发展为牙周脓肿。比如,患有牙髓炎的患者,如果未及时治疗,炎症可能蔓延至牙周,导致牙周脓肿的发生。
2.全身因素:一些全身疾病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加重,容易发生牙周脓肿。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容易遭受细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从而增加了牙周脓肿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患者可感到剧烈的疼痛,呈持续性跳痛,咀嚼时疼痛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因为疼痛会影响其咀嚼功能和进食。
肿胀:牙龈部位出现肿胀,早期肿胀局限,随着病情发展,肿胀范围可能扩大,可波及颊舌侧牙龈,形成半球形的肿胀突起。
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发热、乏力等症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体征
牙周袋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增加,袋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通过牙周探针检查可以发现牙周袋的深度变化以及袋内的脓性物质。
牙齿松动:由于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松动程度与牙周脓肿的严重程度相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是否有牙周炎病史、近期口腔卫生情况、是否患有全身疾病等。比如询问儿童患者的家长,孩子近期口腔卫生维护情况,是否有过牙齿疼痛等病史。
2.临床检查
牙龈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肿胀范围等,判断牙龈炎症的程度和脓肿的位置。
牙周袋检查:用牙周探针准确测量牙周袋的深度,检查袋内是否有脓液,以及牙齿的松动度。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通过X线片可以了解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判断牙周组织破坏的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X线片上可以看到牙槽骨的吸收影像,从而辅助判断牙周脓肿是否由牙槽骨吸收等因素引起。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局部引流:首先要切开脓肿,引流脓液,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造成过多的不适。可以用无菌的器械切开脓肿部位,让脓液充分流出。
牙周袋处理:在脓肿引流后,进行局部的冲洗,可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冲洗牙周袋,清除袋内的坏死组织和细菌。然后在牙周袋内放置消炎药,如碘甘油等,以控制炎症。
2.全身治疗:对于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如发热、乏力等,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但要注意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的年龄禁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增强免疫力等方式辅助治疗。
六、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帮助清除口腔内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
使用牙线和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邻面的菌斑,尤其是在牙齿排列拥挤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邻面的清洁。儿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使用牙线等工具。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洁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牙周组织的早期病变,预防牙周脓肿的发生。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3.控制全身疾病:对于患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牙周脓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