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是常见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由局部刺激因素和致病菌引起,有基础治疗(口腔清洁指导、洁治术)和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之相关,需积极管理,日常要通过定期口腔检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一、慢性牙周炎的基础认识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引起,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参与发病过程,会导致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长期吸烟、口腔卫生不良、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措施
(一)基础治疗
1.口腔清洁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增强牙齿抗龋能力和辅助控制牙周炎症。对于儿童,家长需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从幼年开始。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牙线适用于一般的牙齿邻面清洁,牙缝刷则对于牙缝较大或有部分缺失牙等情况更适用,能有效预防邻面龋和牙周炎的进一步发展。
2.洁治术
龈上洁治:利用超声洁治器或手工洁治器去除牙龈上的牙结石、菌斑及色素等,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麻醉必要性),通过洁治可消除牙龈的炎症刺激因素,使牙龈炎症逐渐消退。
龈下刮治: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结石和菌斑,深入到牙周袋内清除龈下的病变组织,对于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牙槽骨吸收有重要作用,此操作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二)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当牙周炎导致深牙周袋形成,且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难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时,可考虑牙周翻瓣术。通过将牙龈组织翻开,暴露牙根面和牙槽骨,便于彻底清除牙结石、肉芽组织等,并可进行牙槽骨的修整等操作,术后需要良好的口腔护理和定期复查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牙周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术创伤仍需谨慎对待,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牙齿的反应。
2.植骨术
对于牙槽骨吸收较严重的患者,若有骨缺损,可考虑植骨术。通过植入骨移植材料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修复,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为牙齿的稳固提供良好的骨支持。在选择骨移植材料时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较小的患者骨代谢活跃,可能对骨移植材料的反应较好,但仍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评估。
三、全身健康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及管理
(一)全身疾病对慢性牙周炎的影响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且牙周炎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患慢性牙周炎的病情往往更严重,牙槽骨吸收更快,牙齿松动脱落的风险更高。在治疗慢性牙周炎时,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同时配合牙周的基础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
2.心血管疾病
慢性牙周炎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牙周致病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在进行牙周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者血压、心率等波动较大,治疗前后可能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在心血管科医生的协同下进行牙周治疗。
四、慢性牙周炎的预防
(一)日常口腔保健
1.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包括口腔卫生状况评估、牙周探诊等检查项目,早期发现牙周炎的迹象并及时处理。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及时发现乳牙期或混合牙列期可能出现的牙周问题,如乳牙的菌斑堆积、萌出异常等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
2.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症,降低牙周治疗的效果,戒烟有助于牙周组织炎症的消退和病情的控制;过量饮酒也可能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环境,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应保持适度饮酒。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有助于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对于儿童,要保证其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促进牙齿和牙周组织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