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染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医源性感染、管理基础疾病、注意公共场所防护。保持手部和皮肤清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在医疗机构遵循防护与合理用药;控制基础疾病并定期体检;减少人员密集场所逗留,注意公共场所物品清洁。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手部清洁: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如公共交通工具扶手、电梯按钮等)。研究表明,手部细菌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规范洗手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家长应帮助并监督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教导正确的洗手方法,确保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若有皮肤创伤,应及时清洁、消毒并妥善包扎,防止细菌侵入引发感染。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易受感染,更要注意保持皮肤完好,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皮肤创伤的愈合和预防感染。
二、增强机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和矿物质摄入。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白细胞的活性,维生素D能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例如,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物质;肉类、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乳制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需求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各类营养均衡摄入以支持免疫系统发育;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等原因,应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和易于消化吸收。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孕妇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年龄段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同,儿童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人的睡眠特点可能有所改变,但也应尽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三、预防医源性感染
医疗机构内注意防护: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就诊或住院时,应遵循医护人员的防护指导,如正确佩戴口罩等。医院环境中可能存在各种病原体,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更要严格遵守医疗机构内的防护措施,减少在医院内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医嘱规范用药。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当真正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可能无效。例如,普通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破坏自身正常菌群平衡,增加感染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风险。
四、管理基础疾病
控制慢性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维持肾功能稳定,减少感染诱因;肝硬化患者要注意保肝治疗,改善肝脏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早期发现一些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或易引发感染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预防败血症的发生。不同基础疾病患者的体检频率和项目有所不同,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体检计划。
五、注意公共场所防护
减少人员密集场所逗留: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大型商场等。这些场所人员流动大,病原体传播风险高。在流感流行季节等特殊时期,更要减少在人员密集场所的逗留时间。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应尽量避开此类场所,若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注意公共场所物品清洁: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公共座椅等,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可以使用纸巾等隔开,接触后及时洗手。这样可以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