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因包括自身因素和病原体入侵途径,临床表现有早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支持治疗,预防涉及孕期、产时及新生儿护理,家长需密切观察并严格护理降低风险。
一、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以细菌为主,也可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
1.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如脐残端未完全闭合且易被污染,为细菌侵入提供了途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更低下,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
年龄小,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对感染的抵抗力更弱。
2.病原体入侵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细菌可上行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如产程延长、消毒不严格等,胎儿可接触到产道中的病原体而感染。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例如,脐部护理不当,细菌从脐部侵入血液循环;皮肤破损、肺炎等也可导致病原体入血。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1.早期非特异性表现
体温异常,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早产儿体温不升较为常见。
反应差,表现为嗜睡、拒奶、不哭或哭声低微等。
精神萎靡,面色欠佳,皮肤苍白或发灰。
呼吸改变,可出现呼吸增快或呼吸不规则。
循环系统症状,如四肢凉、皮肤花斑、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2.特异性表现
黄疸,有时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
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秒)、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
四、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新生儿出现的上述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减少等。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蛋白,细菌感染时CRP明显升高,可作为感染的重要指标。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同时应做厌氧菌和真菌培养。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但阴性不能排除败血症。
病原菌抗原检测:可采用免疫学法等检测血中病原菌的抗原,如B族链球菌抗原、大肠杆菌K1抗原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即应使用抗生素,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一般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但需注意氨基糖苷类对新生儿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或根据当地病原菌流行特点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2.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节中性温度,保证新生儿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供氧:如有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新生儿的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供给充足的营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和液体,可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支持。
六、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1.孕期保健
母亲孕期应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自身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避免产前感染的发生。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
2.产时防护
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对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情况加强监测和处理。
3.新生儿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勤换尿布,脐部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尿液、粪便污染脐部。
注意口腔、呼吸道等部位的清洁护理,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
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新生儿,尤其是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败血症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新生儿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如护理脐部、更换尿布等操作时要洗手、消毒。同时,要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以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