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被擦去且不能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白色病变的以白色为主的损害,其病因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如吸烟、局部摩擦、不良饮食习惯)和全身因素(如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其他全身疾病),临床表现有好发部位及多种病变形态,诊断需临床检查结合病理检查,要与白色角化症等鉴别,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药物或手术治疗,预防要避免不良习惯、定期口腔检查和保持口腔卫生。
一、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吸烟: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口腔白斑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很多。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化学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可对口腔黏膜造成慢性刺激,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例如,有研究发现,每天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口腔白斑的几率越高。
局部摩擦:不合适的义齿、锐利的牙尖等长期摩擦口腔黏膜,可导致黏膜上皮过度增生,进而引发白斑。比如,边缘不光滑的假牙持续摩擦口腔黏膜,经过长期刺激后,局部黏膜可能出现白色斑块样改变。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进食过烫、过辣的食物,也可能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增加白斑发生的可能性。
2.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硒等微量元素缺乏可能与口腔白斑的发生有关。锌是人体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正常代谢等过程,硒具有抗氧化等作用,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影响黏膜组织的正常功能。
遗传因素:部分研究提示,口腔白斑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上述局部刺激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白斑。
其他全身疾病:一些全身疾病,如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能与口腔白斑的发生相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相对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同时自身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口腔白斑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颊、舌、唇、腭等部位较为常见。
2.病变形态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斑块,边界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
颗粒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病损间黏膜可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
皱纹纸状:多见于口底及舌腹,表面粗糙,似皱纹纸,边界清楚,白斑较厚。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多发生于牙龈、上腭等部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口腔黏膜白色病损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白斑的重要依据。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上皮的变化,如有无过度角化、上皮异常增生等情况来明确诊断。例如,上皮异常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提示不同的病变进展风险。
2.鉴别诊断
白色角化症:多由局部长期刺激引起,如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病损为灰白色或浅白色的斑块或斑片,边界不清,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可逐渐变薄或消退。病理上主要是上皮单纯性增生。
白色海绵状斑痣: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灰白色水纹状或海绵状皱褶,多累及双侧颊黏膜,有家族史。病理上可见上皮增厚,棘层细胞肿胀等特征。
黏膜下纤维性变:常见于咀嚼槟榔的人群,口腔黏膜出现纤维性条索,进而发生粘连,张口受限等,病损呈灰白色。病理上主要是结缔组织纤维变性等改变。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首先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去除不良修复体,修改不合适的义齿等,消除局部长期刺激因素。
药物治疗:可局部使用维A酸制剂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有上皮异常增生的患者,可能需要密切观察或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大、伴有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怀疑有恶变倾向的白斑,应考虑手术切除。
2.预防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进食过烫、过辣的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定期口腔检查:尤其是长期吸烟、有口腔黏膜白斑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按时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等微生物滋生,降低口腔白斑的发生风险。
总之,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口腔黏膜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了解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以及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口腔黏膜白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