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由多种因素导致,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使下肢供血减少及微血管病变致足部营养供氧不足;神经病变有感觉神经病变致难感知足部损伤、自主神经病变致皮肤干燥皲裂及血管舒缩失调;感染因素包含细菌感染易扩散加重及真菌感染破坏屏障继发感染;还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其他因素,老年、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及有足部溃疡病史等均增加风险。
1.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这会使下肢血液供应减少,组织缺血缺氧,为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埋下隐患。随着病情进展,下肢远端的血液灌注进一步降低,当足部受到轻微损伤时,就难以得到充足的血液来修复和抵抗感染,从而增加坏疽风险。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等病变,影响足部微循环。微血管的病变会使足部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中的营养成分难以有效到达足部组织,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和坏疽。而且微循环障碍还会使局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一旦有细菌侵入,就容易扩散并加重病情。
神经病变
1.感觉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感觉神经病变较为常见,患者足部的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减退或消失。这使得患者无法及时感知足部的损伤,如微小的刺伤、烫伤等,从而不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足部受到磨损而不自知,进而引发感染,最终发展为坏疽。而且感觉减退还会影响足部的正常反射活动,导致足部的保护性姿势异常,增加足部受压和损伤的风险。
2.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会使足部皮肤出汗减少,皮肤干燥,容易发生皲裂。干燥的皮肤更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增加感染的机会。同时,自主神经病变还会影响足部的血管舒缩功能,导致血管舒缩失调,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例如,患者足部皮肤因为出汗减少而变得脆弱,一旦出现裂口,细菌就容易侵入,引发感染,若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坏疽。
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足部皮肤破损后,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组织供血供氧不足,感染更容易扩散和加重。例如,足部的小伤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清洁和处理,细菌就会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随着炎症的加重,局部组织会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如果感染向深部组织蔓延,就可能导致坏疽的发生。而且细菌产生的毒素还会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加速坏疽的发展。
2.真菌感染: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如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细菌的继发感染。例如,足部真菌感染会导致皮肤瘙痒、脱屑等,患者搔抓后容易引起皮肤破损,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真菌的存在还会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影响组织的修复,从而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病变,同时机体的修复能力和免疫力也相对较弱。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往往更严重,下肢血液循环更差,而且伤口愈合能力比年轻人低,一旦足部发生损伤,更容易发展为坏疽。
2.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高糖饮食会使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缺乏运动则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足部的缺血缺氧状态。此外,吸烟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足部血液供应,同时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
3.病史因素: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可能性更大。长期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血管和神经等组织,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管和神经病变会逐渐加重。例如,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其发生糖尿病足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病史较短的患者。而且如果患者既往有过足部溃疡等病史,再次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因为之前的病变已经破坏了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足部更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