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控制肿胀疼痛、做手指活动;中期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后期扩大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及平衡协调训练。康复中需注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个体差异因素,如儿童骨骼发育阶段、老年身体机能衰退、男女力量差异、吸烟影响愈合、慢性病对康复的影响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及对应措施
(一)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1.肿胀与疼痛控制
受伤后应立即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冰敷时间需适当缩短,避免冻伤。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年龄、性别,都应保持患肢处于舒适的抬高体位。
2.手指活动
进行未固定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每小时进行5-10次,每次活动到最大范围并保持几秒。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确保活动正确且不过度。通过手指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有间接促进作用。
(二)中期康复(骨折后3-6周)
1.骨折部位稳定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当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后,开始进行腕关节的主动屈伸、尺偏和桡偏活动。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活动度增加需更缓慢,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
进行前臂旋转活动,包括旋前和旋后,逐渐增加旋转幅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以患者可耐受的范围为准。
2.肌力训练
开始进行手部和前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手握弹力球进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三)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
1.全面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一步扩大腕关节的屈伸、尺偏桡偏以及前臂旋转的活动度,通过主动和助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可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动作模拟训练,如用手取物、梳头、洗脸等动作,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2.肌力强化训练
进行抗阻肌力训练,可使用哑铃等器械进行。根据患者的力量恢复情况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进行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方向的抗阻训练。对于女性患者,可能因力量相对较弱,选择哑铃重量需更谨慎,从较轻重量开始逐步增加。同时,进行握力训练,提高手部握力,可使用握力器进行训练,每天多次,每次训练至肌肉有轻度疲劳感但不影响后续活动为宜。
平衡与协调训练,对于老年患者或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风险的患者,需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单脚站立、在平衡垫上活动等,提高患肢与身体整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促进整体功能恢复。
二、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差异因素
1.年龄差异
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时需特别注意活动度和力量训练的强度,避免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耐受情况,防止因康复训练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系统的过度应激等。
2.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患者力量相对较强,在肌力训练时可适当较早地进行抗阻训练,但也不能盲目增加强度。女性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根据自身力量基础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拉伤等问题。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上对康复过程中的外形恢复等有更多关注,康复治疗师需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3.生活方式因素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延缓骨折愈合,在康复过程中应尽量劝导患者戒烟。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患者,在康复训练开始时需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因突然的高强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应。而对于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康复后期恢复一定力量后,需逐渐恢复相关体力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再次损伤骨折部位。
4.病史因素
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在康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注意康复训练时的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剧烈的康复训练引发心血管意外,训练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进行较剧烈的肌力训练或平衡训练时,需确保患者心肺功能能够耐受,训练前后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