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病因上分别由致病菌感染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有局部及全身症状的差异;实验室检查在血常规、PPD试验、病原学检查等有不同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各有特点;治疗分别为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和规范抗结核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淋巴结炎:多由致病菌从皮肤、黏膜或附近的感染灶侵入淋巴结所致,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例如上肢、乳腺、胸部、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和臀部的感染能导致腹股沟淋巴结炎等,不同部位的感染引发相应区域淋巴结的炎症。
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淋巴结,患者往往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方面
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初期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病情加重时,淋巴结可粘连成块,疼痛加剧;若炎症波及周围组织,可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一般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较快改善。不同部位的淋巴结炎有其相应局部表现,比如颈部淋巴结炎时颈部可触及肿大疼痛的淋巴结。
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初期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质地较硬,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明显疼痛或稍有隐痛,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可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病程相对较长。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淋巴结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性炎症。
淋巴结结核: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淋巴结炎:一般呈阴性或弱阳性,若合并结核菌感染时可能呈阳性,但阳性程度通常不如淋巴结结核显著。
淋巴结结核:多呈强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病原学检查:
淋巴结炎:可通过穿刺或切取淋巴结进行涂片或培养,查找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
淋巴结结核:穿刺或切取淋巴结进行涂片抗酸染色可查找结核分枝杆菌,或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若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则可明确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超声检查:
淋巴结炎:可见淋巴结肿大,皮质增厚,髓质结构模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
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多呈多个融合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低回声区、钙化灶等,血流信号相对不丰富。
CT或MRI检查:
淋巴结炎:能更清晰显示淋巴结肿大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炎症累及的程度。
淋巴结结核:可发现淋巴结的形态、结构改变更细致,对于判断有无淋巴结坏死、液化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方面
淋巴结炎:主要是针对致病菌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局部可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若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
淋巴结结核:需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淋巴结炎时,因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抗感染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儿童患淋巴结结核时,抗结核治疗要遵循规范、全程的原则,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老年人:老年人患淋巴结炎时,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强烈,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要重视病情,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的恢复;老年人患淋巴结结核时,抗结核治疗同样要规范,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并且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孕妇:孕妇患淋巴结炎时,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孕妇患淋巴结结核时,抗结核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要考虑结核病对孕妇自身的影响,又要尽量减少药物对胎儿的不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