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人体骨骼退行性改变形成的骨性增生物,由年龄、劳损、创伤、疾病等因素引起,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有相应表现,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合理饮食。
一、骨质增生的定义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是人体骨骼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它是在骨骼边缘形成的骨性增生物,通常是由于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导致骨骼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而出现的自我修复反应。
二、骨质增生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磨损。一般来说,30岁以后软骨的代谢开始出现变化,到了中老年时期,软骨磨损更加明显,这就促使骨骼通过骨质增生来进行自我修复,所以中老年人是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例如,一项针对50-60岁人群的调查发现,相当比例的人存在不同部位的骨质增生。
2.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某些关节的人群,关节软骨受到的磨损和压力较大。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关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软骨磨损后容易引发颈椎骨质增生;运动员由于运动强度大,关节反复受到冲击,也更容易出现关节的骨质增生。
3.创伤因素:关节部位曾经受到过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在创伤恢复过程中,骨骼的结构和力学关系发生改变,为了适应新的力学环境,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例如,关节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修复,后期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会增加。
4.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会破坏关节软骨和滑膜,导致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骨质增生来尝试修复关节。
三、骨质增生的好发部位及相关表现
1.颈椎骨质增生:常见于颈椎椎体边缘。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和上肢,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如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系列表现;如果压迫脊髓,还可能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症状。
2.腰椎骨质增生:好发于腰椎椎体后缘及两侧。患者常表现为腰部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如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即腰椎间盘突出症类似的表现;压迫马尾神经时,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情况。
3.膝关节骨质增生:多见于膝关节的内外侧关节间隙。患者会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上下楼梯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如O型腿或X型腿等。
四、骨质增生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最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边缘的骨性增生情况,能够明确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例如,颈椎X线片可显示颈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腰椎X线片能观察到腰椎椎体的骨质增生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质增生,如脊柱椎管内的骨质增生,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质增生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关节软骨、椎间盘、神经等是否受到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对于判断神经脊髓受压情况有重要价值。
五、骨质增生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例如,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椎或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牵引对于颈椎骨质增生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药物治疗只是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骨质增生。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除增生的骨质以解除神经脊髓的压迫等。
2.预防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低头等不良姿势,减少关节的异常受力。例如,伏案工作时要保持颈椎正直,腰部挺直。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防止关节损伤。例如,游泳是一种对关节压力较小且能锻炼关节周围肌肉的运动,适合骨质增生的预防和康复。
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例如,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