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中运动疗法针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物理治疗有热敷、冷敷、电疗等方式及相关禁忌;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软骨保护剂等;手术治疗包括微创关节镜手术、截骨术、人工髌骨置换术,不同手术有各自适用情况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一、非药物治疗
(一)运动疗法
1.针对一般人群: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可进行静蹲练习,患者背靠墙,屈膝使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每次保持一定时间(如30-60秒),逐渐增加组数,有助于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稳定髌骨,减轻关节压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疼痛加重。对于肥胖人群,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也很适合,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膝关节的负荷,患者可进行蛙泳等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在提高心肺功能的同时,减少膝关节压力。
2.特殊人群:老年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时需更谨慎,运动强度应逐步增加,避免剧烈的膝关节扭转动作。例如静蹲练习时,可从较短时间开始,如每次10-15秒,逐渐延长时间,同时要关注关节的耐受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在低血糖时进行运动,运动前后都要做好血糖的管理,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对于疼痛的髌骨关节炎患者,可采用热敷,一般用40-50℃的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膝关节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但如果皮肤有破损或感觉异常,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不敏感时,要谨慎使用热敷,避免烫伤。
2.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关节肿胀明显、疼痛较剧烈时,可进行冷敷,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膝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能减轻肿胀和疼痛。不过,对于老年人血液循环较差的情况,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加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电疗:如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退,改善膝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电子医疗设备的患者要慎用,孕妇也需谨慎使用。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监测肾功能指标。
2.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它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刺激软骨基质的合成,有助于修复关节软骨,延缓髌骨关节炎的进展。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但起效较慢,通常需要连续服用数月才能见到明显效果。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要咨询医生,评估用药风险。
三、手术治疗
(一)微创关节镜手术
1.适用情况:适用于髌骨软骨损伤较局限、关节内有游离体等情况。通过关节镜可以观察膝关节内部结构,清理关节内的游离体、增生的滑膜等,修复损伤的软骨等。对于年轻患者,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术后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2.特殊人群:老年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时,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可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适当活动和按摩等。
(二)截骨术
1.适用情况:对于因膝关节力线异常导致的髌骨关节炎,如膝内翻或膝外翻患者,可考虑截骨术,通过改变下肢力线,减轻髌骨的异常压力,从而治疗髌骨关节炎。例如对于膝内翻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调整力线后,髌骨所受的应力分布会更合理。
2.特殊人群:对于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截骨术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骨质疏松可能导致截骨部位愈合不良等问题。在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骨密度等情况,术后也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三)人工髌骨置换术
1.适用情况:适用于髌骨关节炎晚期,关节软骨严重破坏,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人工髌骨置换术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膝关节局部情况。
2.特殊人群:对于体质较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人工髌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风险较高,需要多学科协作评估,包括心内科、呼吸科等多科室会诊,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术后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