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相关。病原体感染中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可引发败血症;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基础疾病及医源性因素会影响免疫功能致败血症风险增加;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破损或黏膜受损会使病原体易侵入引发败血症。
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引起真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体,真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血管导管等途径侵入人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败血症。例如长期住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化疗抑制了免疫系统,同时可能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毒等。病毒可通过直接侵犯人体细胞或引起免疫反应异常等机制导致败血症。不过相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往往病情较为严重。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出现高热、出血倾向等表现,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不同性别在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的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免疫功能状态是关键因素,如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功能会发生变化,若此时发生病毒感染则更易引发败血症。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肺炎支原体等支原体可侵入人体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一般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发生,例如长期过度劳累、患有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支原体感染后较易发展为败血症。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支原体感染后引发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也会受到抑制,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影响了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也增加了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基础疾病患者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不同,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发生率较高,因此因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进而引发败血症的风险相对更高;儿童若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则从出生起就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更容易因各种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
医源性因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术后为预防排斥反应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会显著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容易滋生,从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等引发败血症的可能性;血管导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为病原体侵入人体打开了通道,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在医源性因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因医源性因素发生败血症的情况不同,儿童由于医疗操作相对较少,但若进行侵入性操作则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接受医疗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医源性因素导致败血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皮肤破损:皮肤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破损如擦伤、割伤、烧伤等,使病原体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人体。例如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发生皮肤擦伤等情况,若不及时处理,病原体可从破损皮肤侵入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松弛,容易出现皮肤皲裂等情况,也增加了病原体侵入的机会。不同性别在皮肤破损导致败血症的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自我保护意识弱易发生破损;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皮肤破损后更易引发感染。
黏膜受损: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泌尿生殖道黏膜等受损时,也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途径。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损,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患有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消化道黏膜受损,病原体可通过受损的黏膜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女性在月经期时,泌尿生殖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会有所下降,若不注意卫生,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不同年龄人群黏膜受损的情况不同,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相对娇嫩,容易因感染等因素受损;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黏膜防御功能也会下降,更容易发生黏膜受损相关的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