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持续牵引和石膏固定;手术治疗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和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老年等特定患者,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还需考虑特殊人群,儿童患者治疗要保血运促愈合;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防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治疗需同时抗骨质疏松。
一、非手术治疗
1.持续牵引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持续骨牵引。如皮肤牵引,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通过牵引维持骨折复位,促进骨折愈合。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时间为2-3个月,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
对于部分稳定性骨折,也可采用下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维持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需定期进行X线检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
2.石膏固定
对于一些稳定的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髋“人”字石膏或下肢石膏固定。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肿胀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需及时调整石膏固定,防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固定时间一般为12-1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适用于年龄较轻、骨折移位不明显或有移位但可闭合复位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如GardenⅠ、Ⅱ型骨折。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关系,然后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骨折端。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可提供较好的抗剪切力,促进骨折愈合。术后需进行患肢制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早负重,一般建议在术后3-6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部分负重,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进程。
2.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应证
老年患者:对于年龄较大(一般大于65岁)、骨折移位明显、GardenⅢ、Ⅳ型骨折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预计骨折愈合困难或愈合后易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多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因为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长期卧床并发症多,人工关节置换可使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
年轻患者: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严重、难以用内固定维持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年轻患者,也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但相对较少见,术后需注意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及并发症,如假体松动、感染等。
手术方式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仅置换股骨头,保留患者的髋臼。手术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老年患者。
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时置换股骨头和髋臼。适用于髋臼也有病变或预计髋臼会出现病变的患者,如合并严重髋臼骨关节炎的患者。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考虑
1.儿童患者
儿童股骨颈骨折相对少见,多因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上需尽量保留股骨头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一般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克氏针等。由于儿童骨骼生长潜力大,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仍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股骨头的发育情况,避免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骺板损伤影响下肢生长等并发症。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股骨头的位置及发育情况,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早负重,防止影响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发育。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调整内科疾病,使患者能耐受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需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需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咳痰训练;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需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进行下肢肌肉按摩、被动活动等预防措施。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预防切口感染,同时积极处理内科疾病,促进患者康复。
3.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骨折风险较高,治疗上无论是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都需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治疗时,牵引及固定期间要注意防止骨折端再次移位,因为骨质疏松患者骨质量差,骨折愈合相对困难。手术治疗时,需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假体,如采用抗骨质疏松性能较好的内固定物或选择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人工关节。术后要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再次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