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髓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检查、与其他疾病鉴别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疼痛时间性质等及生活方式;临床检查包括牙齿外观、温度、叩诊、牙髓活力测试等;需与深龋、可复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干槽症等鉴别;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考虑的情况。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慢性牙髓炎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差异,但病史采集主要聚焦症状特点。询问患者疼痛发生的时间,比如是近期突然出现还是长期反复出现。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经期等特殊时期是否对疼痛有影响。了解疼痛的性质,是自发痛还是激发痛,自发痛是持续隐痛还是间断性钝痛,激发痛是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后的疼痛反应及持续时间等。还要询问疼痛是否有放射痛,放射到哪些部位等病史信息。
生活方式因素:了解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频率、是否使用牙线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可能导致龋齿进而引发慢性牙髓炎。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咀嚼硬物等情况,长期咀嚼硬物可能造成牙齿磨损,增加牙髓感染风险。
二、临床检查
牙齿外观检查:观察牙齿有无龋坏,龋坏的部位、深度等。若牙齿有充填物,检查充填物是否密合,有无继发龋。查看牙齿是否有磨损、隐裂等情况。例如,牙齿有深大龋洞且洞底接近牙髓,或者牙齿有明显隐裂纹,都可能提示牙髓有慢性炎症的可能。
温度测试:使用冷热刺激仪或冷水、热水测试患牙。慢性牙髓炎患牙对温度刺激的反应多为迟缓性疼痛,且去除刺激后疼痛仍持续一段时间。比如,用冷水刺激患牙时,疼痛不是立即出现,而是过几秒后才产生,且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数十秒。不同年龄患者对温度刺激的耐受和反应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对温度刺激的反应可能更敏感,但判断标准基本遵循迟缓性痛的特点。
叩诊检查:用钝头器械轻叩患牙,慢性牙髓炎患牙叩诊时多为轻度叩痛(+)或无明显叩痛,通过叩诊可以区分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其他疾病,根尖周炎叩痛多较明显。
牙髓活力测试:可采用电活力测试仪测试牙髓活力,慢性牙髓炎患牙牙髓活力测试结果可为正常、迟钝或敏感,但一般不如急性牙髓炎那样有剧烈的异常反应,不过该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者牙髓电活力测试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牙髓电活力测试值一般比成人稍低,但需专业人员准确操作判断。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深龋:深龋患牙对温度刺激和化学刺激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痛。而慢性牙髓炎有迟缓性痛且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例如,深龋患者遇冷刺激时疼痛,刺激去除后马上不痛,而慢性牙髓炎患者遇冷刺激疼痛,过几秒才出现,且去除刺激后疼痛还持续一段时间。
可复性牙髓炎:可复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初期炎症,患牙受到温度刺激尤其是冷刺激时,产生短暂尖锐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慢性牙髓炎有自发痛病史或迟缓性痛特点,可复性牙髓炎无自发痛。比如可复性牙髓炎患者冷刺激痛,刺激一去除疼痛就没了,而慢性牙髓炎患者有自发痛或迟缓性痛表现。
慢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多可查及深龋、充填体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或者可查到深牙周袋。X线检查可见根尖周有低密度影,慢性根尖周炎一般无明显自发痛,可有咀嚼不适或咬合痛,与慢性牙髓炎的疼痛特点不同,慢性牙髓炎主要是牙髓本身的疼痛症状,而慢性根尖周炎主要是根尖周组织的病变表现。
干槽症:干槽症主要发生于拔牙后2-3天,有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放射,拔牙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有明显臭味,与慢性牙髓炎的疼痛部位、诱因等均不同,慢性牙髓炎无拔牙史,疼痛特点也不一样。
四、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慢性牙髓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表述可能不清楚,临床检查时需更耐心细致,温度测试等要准确判断,同时要考虑儿童口腔卫生教育的重要性,预防儿童龋齿进而减少慢性牙髓炎的发生。儿童由于配合度问题,在进行牙髓活力测试等检查时可能需要更温和的操作方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牙髓炎时,要考虑到孕期用药的安全性等问题,在诊断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或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也要权衡治疗对妊娠的影响,病史采集时要详细询问妊娠阶段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牙髓炎可能合并有全身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考虑全身疾病对口腔牙髓病变的影响以及口腔病变对全身疾病的影响,临床检查时要注意老年人牙齿的特殊情况,如牙齿磨耗严重等对诊断的干扰,治疗时也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