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康复需注意多方面。康复期间严格制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肿胀疼痛分阶段处理,饮食要营养均衡且避刺激。早期进行简单肌肉锻炼,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后期逐步负重锻炼。要定期复查,还需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一、康复期间的制动与休息
跟骨骨折后需严格制动,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式(如保守治疗的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后的内固定等),制动时间可能较长。一般来说,在骨折早期要避免患侧肢体过早负重,以保证骨折端稳定,促进愈合。例如,石膏固定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石膏的完整性,避免受压变形,防止影响骨折部位的恢复。对于儿童跟骨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制动更为关键,要确保制动装置合适,避免因制动不当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二、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在卧床休息还是日常活动时,都应尽量保持患肢的抬高姿势。比如卧床时可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足部高于心脏位置。对于老年跟骨骨折患者,抬高患肢更有利于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带来的不适,同时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肿胀与疼痛的处理
肿胀处理:早期可进行冷敷,一般在受伤后72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但要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及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冷敷或热敷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状况,因为这类患者皮肤感觉可能不太灵敏,更容易出现损伤。
疼痛管理: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非药物方法包括转移注意力等。如果需要药物止痛,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疼痛,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不良影响的止痛方法或药物。
四、饮食注意事项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愈合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等;维生素C、D等对骨骼健康也很重要,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柑橘、草莓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蛋黄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同时保证营养充足。儿童患者则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发育。
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五、康复锻炼
早期锻炼(骨折后1-2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锻炼,比如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尽量用力收缩足部肌肉,然后放松,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和医生的协助下进行适度的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部位。
中期锻炼(骨折后2-8周):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如在医生允许下进行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等。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循序渐进。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差,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更加缓慢、轻柔,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再次损伤。
后期锻炼(骨折8周后):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负重锻炼等。开始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最终恢复正常行走等功能。
六、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制定的复查计划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复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例如,医生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增加活动量或拆除固定装置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生长的特殊性,更要按时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良好且不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发育。
七、预防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长期制动等因素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除了抬高患肢外,还可以进行下肢肌肉的被动按摩等,促进血液回流。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肥胖、有基础疾病等患者,更要密切关注下肢情况,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家属可帮助患者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经常变换体位,鼓励其咳嗽。
压疮: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皮肤相对娇嫩,更要注意保护皮肤,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少压疮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