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病程一般6个月内,由多种因素致肝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肝功指标异常等,多数预后好;慢性肝炎病程超6个月,病因多样,症状轻缓迁延,肝功指标等有不同表现,部分可进展为严重肝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人群情况有别。
一、定义与病程时长
急性肝炎: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引起的肝脏炎症,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多是因感染甲肝病毒、戊肝病毒等,起病较急。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持续超过6个月,可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肝炎病史而直接发展为慢性。比如,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多属于此类。
二、病因差异
急性肝炎:
病毒性因素: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多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易感染,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感染甲肝较为常见,青壮年感染戊肝相对多些。
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炎,用药者的年龄范围较广,有用药史的人群需警惕。
酒精性因素:短期内大量饮酒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多见于成年男性,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者易发病。
慢性肝炎:
病毒性因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乙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母婴传播是儿童乙肝的重要途径,丙肝多通过输血、针刺等途径感染,成年人群发病较多。
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发生于各年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遗传代谢性因素:如威尔逊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肝炎,可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关注。
三、临床表现区别
急性肝炎:
症状方面:起病常较急,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型肝炎患者可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相对较明显且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例如甲肝患者多数在感染后1-2个月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
体征方面:肝脏可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慢性肝炎:
症状方面: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可表现为乏力、间断性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异常。比如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长时间没有明显不适。
体征方面:肝脏可轻度肿大,质地偏硬,病情较重者可有脾肿大等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急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明显升高,常可高于正常上限的10倍以上,胆红素可不同程度升高,以直接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病毒学指标:若为病毒性急性肝炎,相应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可呈阳性,如甲肝抗体IgM阳性提示甲肝急性感染,戊肝抗体IgM阳性提示戊肝急性感染。
慢性肝炎:
肝功能指标:ALT、AST可有轻度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球蛋白可升高,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病毒学指标:乙肝患者可出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等不同标志物组合,丙肝患者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阳性等。
肝纤维化指标:部分慢性肝炎患者Ⅲ型前胶原肽、层粘连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可升高,提示有肝纤维化倾向。
五、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肝炎:
一般治疗:休息非常重要,急性肝炎患者需卧床休息,直到症状明显缓解。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性急性肝炎,甲肝和戊肝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药物性急性肝炎需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护肝等对症治疗;酒精性急性肝炎需戒酒并进行护肝等治疗。
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慢性肝炎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对于有肝硬化倾向的患者要注意限制钠的摄入等。
药物治疗:乙肝患者符合抗病毒指征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等;丙肝患者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肝炎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威尔逊病患者需使用驱铜药物等。
六、预后情况不同
急性肝炎:多数急性肝炎患者预后良好,如甲肝、戊肝患者多数可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药物性急性肝炎在停用相关药物后多数也能恢复。
慢性肝炎: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可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如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高;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病情若反复活动,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情况。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性肝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慢性肝炎患者身体机能较差,病情进展相对更快,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