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是否评残需依骨折严重程度、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判定,包括评残相关评定标准依据(如按《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等,依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及恢复情况等判定)、影响评残的因素(年龄因素,儿童愈合快但畸形愈合影响大,老人愈合慢易有并发症;治疗方式及康复情况,规范治疗和康复利于恢复,反之不利;个体基础健康状况,合并其他疾病或身体状况差影响恢复),需综合多方面依相应标准判定,涉及工伤或人身损害评残可咨询专业机构或人员获准确结果。
一、评残相关评定标准依据
1.伤残评定的一般原则
依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等相关标准进行评定。对于因工伤导致的肱骨骨折,若骨折经治疗后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例如肱骨骨折后出现严重的畸形愈合,导致上肢活动明显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等情况,可能会达到一定的伤残等级。
在交通事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肱骨骨折评残中,也是按照相应的人身损害伤残评定标准,根据骨折愈合后上肢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方面的丧失程度来评定。
2.不同骨折情况对应的评残可能性
单纯肱骨骨折未累及关节且恢复良好:如果肱骨骨折没有累及肩关节、肘关节等重要关节,经过规范治疗后骨折愈合良好,上肢的屈伸、旋转等功能恢复正常,一般不会达到伤残等级。例如,单纯的肱骨干骨折,经过妥善的复位、固定等治疗后,骨折顺利愈合,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这种情况通常不构成伤残。
肱骨骨折累及关节且恢复不良:当肱骨骨折累及肩关节或肘关节时,例如肱骨近端骨折波及肩关节面,或者肱骨远端骨折累及肘关节面,治疗后可能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情况。如果关节活动度明显下降,比如肩关节外展、前屈等活动范围大幅减少,或者肘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穿衣、持物等基本动作,就有可能评定为相应的伤残等级。一般来说,若肩关节活动度丧失达一定比例(如肩关节外展≤45°等情况),或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严重受限(如肘关节屈曲≤60°等),可能会被评定为10级及以上伤残;如果功能障碍更为严重,可能会达到更高的伤残等级。
二、影响评残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肱骨骨折:儿童的骨骼具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肱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如果治疗不当导致畸形愈合,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出现更明显的外观畸形和功能影响,不过相对成人来说,在评残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未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儿童肱骨骨折后出现轻度成角畸形,在儿童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逐渐矫正,但如果成角畸形较严重,可能会影响上肢的力线和功能,从而影响评残结果。
老年肱骨骨折: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肱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压疮等。同时,老年人的恢复能力较差,肱骨骨折后遗留功能障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后,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原因,上肢功能恢复不佳的概率较大,更有可能达到伤残等级。
2.治疗方式及康复情况
治疗方式:及时且恰当的治疗是影响评残的重要因素。如果肱骨骨折采取了规范的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稳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反之,如果治疗不规范,如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等,可能会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进而影响肢体功能,降低评残等级甚至无法达到评残标准。
康复情况:术后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肱骨骨折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上肢功能恢复较好;而如果患者不重视康复训练,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会严重影响上肢功能,从而影响评残结果。例如,肱骨骨折术后患者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可能会出现肩关节粘连,活动范围大幅下降,进而影响评残时的功能评定。
3.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
合并其他疾病:如果患者本身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会影响肱骨骨折的治疗和恢复。例如,糖尿病患者肱骨骨折后,骨折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和骨折修复,从而可能导致功能恢复不佳,增加评残的可能性。
身体一般状况:患者的营养状况、整体身体状况等也会影响肱骨骨折的恢复。营养良好、身体状况佳的患者相对恢复较好,而营养不良、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恢复可能较慢,功能障碍可能更明显,进而影响评残结果。
总之,肱骨骨折是否可以评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相应的评定标准来判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涉及到工伤评残或人身损害评残等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鉴定机构或相关医疗、法律人员,以获取准确的评定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