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指标(ALT、AST、胆红素等升高)和其他指标(ALP、GGT变化)异常,B超检查可见肝脏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等有相应改变,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药物性肝炎初期,患者常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对平时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现此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进食,成年人可能是每餐进食量大幅减少,老年人则可能原本食量就小,此时更为明显。
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身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感,严重时可出现呕吐。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表现为哭闹、拒食后呕吐;成年人可能会主动诉说恶心不适;老年人则可能在进食后不久出现呕吐现象。
2.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药物性肝炎导致肝脏代谢功能障碍,能量产生不足,从而使患者出现乏力感。各个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嗜睡、不爱玩耍;成年人可能工作效率降低,容易疲惫;老年人则可能连日常的简单活动,如穿衣、洗漱等都感觉吃力。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发热的原因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肝脏受损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热时可能症状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也需密切关注。
二、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
1.肝功能指标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受到药物损伤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和AST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往往更为显著,其升高幅度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在儿童中,药物性肝炎导致的ALT和AST升高可能与儿童肝脏相对娇嫩,对药物损伤更为敏感有关;成年人因各种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接触更多药物,也可能因药物导致这两项指标升高;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药物性损伤时更易出现这两项指标异常升高。
胆红素升高: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药物损伤肝脏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可导致胆红素升高。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都会升高,且直接胆红素升高幅度相对较大。儿童出现胆红素升高时,需特别注意是否为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关药物性加重,因为儿童自身胆红素代谢系统尚不完善;成年人胆红素升高可能与长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肝脏功能后再接触肝损伤药物有关;老年人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肝脏储备功能进一步下降,药物性损伤后更难恢复。
2.其他指标异常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变化:ALP和GGT主要反映胆道系统的情况,药物性肝炎如果影响到胆道系统,可导致ALP和GGT升高。在儿童中,胆道系统相对娇嫩,药物导致胆道损伤时更易出现这两项指标升高;成年人若有既往胆道疾病史,使用肝损伤药物后更易诱发这两项指标异常;老年人胆道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药物性损伤时也较易出现ALP和GGT升高。
三、影像学表现
1.B超检查
肝脏大小和形态:早期药物性肝炎在B超下可能表现为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肝脏形态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肝脏形态的一些细微变化。儿童由于肝脏相对柔软,B超下观察肝脏大小和形态的敏感度可能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B超检查可较为清晰地观察肝脏情况,若有药物性肝炎,早期可能肝脏大小无明显改变;老年人肝脏可能本身有萎缩等情况,药物性损伤后B超下肝脏大小和形态变化可能更难察觉。
肝脏实质回声:肝脏实质回声可能会出现增粗、增强等改变,但早期可能不明显。儿童肝脏实质回声在药物性肝炎初期可能因肝脏相对稚嫩而表现不典型;成年人肝脏实质回声改变可作为药物性肝炎的一个辅助诊断依据;老年人肝脏实质回声本身可能因年龄增长出现一定程度改变,药物性损伤后需仔细鉴别是否为药物导致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