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包括急性和慢性,病因有细菌、病毒感染及咽鼓管功能障碍,急性表现为全身发热、局部耳痛流脓等,慢性有耳部流脓、听力下降等,诊断靠耳部检查、影像学及听力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儿童要密切观察、选合适抗生素等,成人要注意休息、治基础病等。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乳突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中耳乳突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等结构,乳突是颞骨内的含气小腔,与中耳鼓室相通,当中耳发生炎症时可蔓延至乳突,引起乳突部位的炎症。
二、病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细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乳突引起感染,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可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乳突导致炎症。成人也可因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经咽鼓管累及中耳乳突。
病毒感染:部分中耳乳突炎初始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等,后续可继发细菌感染。
咽鼓管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受阻时,中耳内易形成负压,引发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累及乳突。例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功能,易患中耳乳突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全身症状:儿童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食欲不振等,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畏寒、乏力等全身不适。成人则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局部症状
耳部症状:患耳剧烈耳痛,可为搏动性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婴幼儿则表现为频繁抓耳、哭闹。随后耳内可有脓液流出,初期为血性分泌物,后变为脓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
耳部检查:鼓膜充血、穿孔,初期鼓膜穿孔较小,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搏动,如脓液引流不畅,鼓膜穿孔可自行扩大。乳突部可有压痛,儿童乳突部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间断低热。
局部症状
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胆脂瘤形成,可伴有特殊恶臭的脓。
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中耳乳突病变程度有关,一般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病变累及内耳可出现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耳鸣。
耳部检查:鼓膜紧张部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通过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黏膜充血、增厚或有肉芽、息肉等,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慢性单纯性中耳乳突炎),若为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乳突CT可发现乳突内有胆脂瘤空洞形成。
四、诊断
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观察鼓膜的情况,如有无充血、穿孔、穿孔处有无脓液等。
影像学检查:乳突CT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病变情况,如有无骨质破坏、乳突气房的炎症改变等。急性中耳乳突炎在CT上可见乳突气房模糊、密度增高;慢性中耳乳突炎可显示鼓膜穿孔、鼓室及乳突内的炎性改变等,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可见乳突内有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周围有骨质硬化带。
听力检查:可通过纯音听阈测试等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评估病情。
五、治疗
急性中耳乳突炎
药物治疗: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耳痛,但鼓膜穿孔后应停用。
手术治疗:若抗生素治疗无效,鼓膜穿孔太小,引流不畅,应考虑行鼓膜切开术,以通畅引流;若病情迁延不愈,形成慢性中耳乳突炎,可在急性炎症控制后行乳突切开术。
慢性中耳乳突炎
药物治疗:有脓液时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脓液,然后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一般疗程不宜过长。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中耳乳突炎,尤其是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病变组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改善听力,防止并发症。手术方式包括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病变情况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中耳乳突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体温、耳部症状等。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加重感染。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引起中耳乳突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若存在腺样体肥大,必要时需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
(二)成人
成人患中耳乳突炎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的恢复。同时,成人要注意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炎症经咽鼓管逆行加重中耳乳突的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