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的诊断包括症状表现(受伤后膝关节疼痛、肿胀等,体格检查有相应表现)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治疗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固定并康复锻炼)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有髌骨爪固定术等方式);康复分早期(术后1-2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中期(术后2-6周膝关节被动屈伸)、后期(术后6周以上增加主动活动等);预后方面多数治疗康复得当可恢复较好功能,不同人群、骨折类型预后有差异,需预防处理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一、髌骨骨折的诊断
1.症状表现
受伤后膝关节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还可能伴有皮下瘀斑,受伤侧膝关节不能伸直,有明显的压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可能因活动相对较活泼,受伤后哭闹明显,肿胀可能相对更难准确评估;老年人可能本身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后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但疼痛等表现仍较关键。
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膝关节前方压痛明显,浮髌试验可能呈阳性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髌骨骨折的常用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纵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X线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或退变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儿童骨骼的骨垢线等结构与成人不同,在判断骨折时需注意区分。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髌骨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可同时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髌腱、股四头肌等是否损伤,但一般在骨折的初步诊断中不是首选,多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软组织损伤时使用。
二、髌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髌骨骨折等情况。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若骨折无明显移位,可采用长腿石膏托或下肢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远端血运等;老年人若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也可考虑保守治疗,但要注意预防长期固定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固定期间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2.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髌骨骨折等情况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髌骨爪固定术、张力带固定术等。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髌骨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对于年轻患者,手术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好;对于老年患者,手术要考虑其术后康复的能力和预期,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髌骨骨折后的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术后早期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人群的锻炼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可根据其配合程度逐渐增加锻炼量;老年人要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疲劳和损伤加重。同时,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一般从30°-40°开始,逐渐增加到90°左右。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早进行适度的关节活动度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康复速度相对较慢,需耐心进行康复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逐步增加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可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仪)辅助锻炼,同时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等。随着康复进展,可逐渐增加负重,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不同年龄、病史等因素都会影响康复的进度和最终的康复效果,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指导。
四、髌骨骨折的预后
1.一般预后情况
如果治疗及时、康复得当,大多数髌骨骨折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膝关节功能。但不同人群预后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基础疾病等因素,预后相对稍差,可能会遗留一定程度的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骨折的类型也会影响预后,粉碎性骨折等相对复杂的骨折类型预后可能不如无明显移位或简单骨折类型的预后好。
2.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有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对于膝关节僵硬,要在康复过程中积极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来预防,一旦发生,需加强康复训练力度;对于创伤性关节炎,要注意早期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根据病情可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对于不同人群,要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等再次损伤膝关节的情况,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