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否认看病吃药,需从了解否认原因入手,包括精神症状影响、对疾病误解、心理防御机制等;沟通时要选合适时机环境,用温和共情方式引导;还需寻求专业帮助,如精神科医生干预、心理治疗辅助;家属要保持冷静理性,协助安排就医,治疗中持续支持,且对不同人群要适当调整策略,有病史患者要重视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一、了解否认原因
1.精神症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思维障碍,坚信自己没有病,这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表现,由于幻觉、妄想等症状干扰,患者无法正确认知自身患病状态。例如,患者可能坚信自己的异常行为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被人陷害的想法是真实的,从而拒绝承认患病。
2.对疾病的误解:部分患者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看病吃药会有严重副作用,或者觉得自己的情况不需要治疗。比如,错误地认为精神类药物会让人变傻等,基于这种错误认知而拒绝就医用药。
3.心理防御机制:患者可能出于心理防御,不愿意面对自己患病的事实,通过否认来逃避现实压力等。比如,担心患病后社会评价、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从而采取否认的态度。
二、沟通策略
1.选择合适沟通时机与环境
时机:应选择患者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进行沟通,避免在患者处于急性精神病性发作等极度兴奋或烦躁不安状态时沟通,此时沟通效果不佳。例如,在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情绪较为平稳时。
环境:选择安静、舒适、不受干扰的环境,让患者能放松下来进行交流。比如,在患者的病房内,营造温馨、平和的氛围。
2.采用温和、共情的沟通方式
表达理解:向患者表达理解其可能存在的感受,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例如,“我能理解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病,因为你现在的状态可能让你有这样的想法”。
逐步引导认知:以温和的方式逐步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从一些简单的、患者相对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比如,先提及一些疾病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如对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但要避免让患者产生抵触情绪。可以举例说明其他类似患者在否认病情后出现的不良后果,不过举例要客观、委婉。
三、寻求专业帮助
1.精神科医生干预
精神科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采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如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等。例如,对于存在明显精神病性症状且拒绝就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住院治疗的方式,在患者意识清楚后逐渐让其认识到病情并配合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打破否认状态。
2.心理治疗辅助
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逐渐认识自己的病情。例如,采用倾听、安慰等方式,让患者在安全的治疗环境中慢慢放下防御,开始思考自己的状况。
认知行为治疗:针对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模式。通过引导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行为,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且需要接受治疗。比如,通过认知重建技术,帮助患者分析其错误认知的来源和不合理之处,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
四、家属的配合与行动
1.家属自身保持冷静与理性
家属要先保持冷静,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过于焦虑、指责等情绪,否则会加重患者的抵触情绪。比如,家属自身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树立一个正确应对疾病的榜样。
2.协助安排就医
可以在沟通引导无效时,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采取合适的方式协助患者就医。例如,在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出现明显影响自身或他人安全等情况时,在医生建议下可强制陪同患者就医,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与患者发生激烈冲突,尽量以温和的方式将患者送往医疗机构。
3.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持续支持
家属要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持续给予支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监督患者按时服药等。同时,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反馈,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在患者服药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将这些情况告知医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进一步优化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处理其否认看病吃药的情况时,基本的沟通原则和策略是相似的,但需要根据具体人群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在沟通时要更加注重方式的温和性和趣味性,避免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特殊心理状态,在沟通中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在协助就医等行动中要更加注意安全和舒适。同时,有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否认情况时,要更加重视其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复发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