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可通过症状表现、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来确定,症状有自发性疼痛、温度刺激痛加剧、疼痛放射及牙龈红肿、咬合不适等;临床检查包括视诊牙齿外观和牙龈情况、探诊龋洞和牙髓、叩诊垂直和水平方向;辅助检查有X线查看牙齿内部和根尖周情况、牙髓活力测试用冷诊法和热诊法。
一、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自发性疼痛: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牙齿会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呈阵发性发作。例如,患者可能在夜间休息时,牙齿疼痛突然发作,严重影响睡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等异常行为。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由于神经感觉可能受到影响,疼痛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仍会有疼痛发作的情况。
温度刺激痛加剧:冷热刺激会使疼痛明显加重。当用冷水漱口或者吃冷食时,疼痛立刻发作;热刺激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比如,喝了一口热水后,牙齿疼痛随即袭来。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儿童通常对温度刺激更为敏感,而老年人由于牙齿的磨损等情况,可能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牙齿的耐受能力可能相对较差,温度刺激痛可能更明显。
疼痛放射:疼痛可放射至头部、面部等部位,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指出疼痛的具体牙齿位置。例如,疼痛可能放射到同侧的头部,导致患者误以为是头痛。不同性别在疼痛放射的感受和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有特殊病史如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疼痛进行鉴别。
2.其他伴随症状
牙龈红肿:炎症累及牙龈时,牙龈会出现红肿现象。在儿童中,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龈红肿可能是牙髓炎早期的一个表现,而对于患有牙周炎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牙髓炎发作时牙龈红肿可能会更加明显。
咬合不适:部分患者会感觉牙齿有咬合不适,不敢正常咀嚼食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咬合不适,而是表现为拒绝用患侧牙齿咀嚼。有夜磨牙等生活方式的患者,牙髓炎发作时咬合不适可能会被进一步加重。
二、临床检查
1.视诊
牙齿外观:观察牙齿是否有龋坏、外伤等情况。龋坏是引起牙髓炎常见的原因,龋坏的牙齿表面可能有黑色或者棕色的龋损部位。儿童的牙齿由于生长发育特点,龋坏的发生可能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如喜欢吃甜食等。有正畸治疗病史的患者,牙齿的外观可能会有特殊的表现,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因正畸导致的牙齿问题引发牙髓炎。
牙龈情况:查看牙龈有无红肿、出血等情况,前面已提及牙龈红肿与牙髓炎的关系,出血可能提示牙龈炎症与牙髓炎症有一定关联。
2.探诊
龋洞探诊:用探针探查龋洞,了解龋洞的深度、位置以及是否露髓等。如果龋洞较深,接近牙髓,探针探查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对于儿童,由于操作配合度的问题,探诊可能需要更加轻柔,但仍要准确判断龋洞情况。有牙齿敏感病史的患者,探诊时的疼痛反应可能与牙髓炎的探诊疼痛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
牙髓探诊:探查牙髓时,可判断牙髓是否有暴露以及牙髓的状态。如果牙髓暴露,探针接触会引起剧烈疼痛。
3.叩诊
垂直叩诊:用器械轻轻叩击牙齿,判断牙齿是否有叩痛。垂直叩诊阳性提示根尖部可能有炎症,与牙髓炎的发展阶段有关。不同年龄的人群,叩诊时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对叩诊的配合度低,需要医生通过经验来判断。有牙周病病史的患者,叩诊结果可能受到牙周病的影响,需要综合判断。
水平叩诊:同样用器械叩击牙齿,了解牙齿周围组织的情况,辅助判断牙髓炎的情况。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查看牙齿内部结构:X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牙齿内部的情况,如龋坏的深度是否接近牙髓,牙根周围组织是否有炎症等。对于儿童,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有牙齿发育异常病史的患者,X线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牙齿发育的情况与牙髓炎的关系。
判断根尖周情况:观察根尖周组织是否有低密度影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判断牙髓炎是否已经波及根尖周组织。
2.牙髓活力测试
冷诊法:用冷刺激源(如冰棒等)接触牙齿,测试牙髓的活力。如果牙髓活力正常,冷刺激不会引起明显疼痛;如果是牙髓炎,冷刺激会导致疼痛加剧。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冷刺激的耐受和反应不同,需要选择合适温度的冷刺激源。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牙髓活力测试的结果可能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热诊法:用热刺激源(如热牙胶等)接触牙齿,测试牙髓活力。牙髓炎时热刺激会使疼痛加重。对于老年人,由于牙髓可能已经出现退变等情况,热诊法的结果可能不太准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通过以上症状表现、临床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确定是否为牙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