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包括术前评估(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影像学)、手术准备(器械和手术室准备)、手术过程(体位摆放、切除坏死股骨头、安装假体)、术后护理(一般护理和康复护理)及并发症防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的预防和处理)。
一、术前评估
1.患者一般情况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创伤等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恢复的预期都要结合儿童的特殊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无特殊的性别差异影响关节置换术的基本流程,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需要考虑手术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以及药物等因素的使用禁忌。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血液供应;长期饮酒的患者可能有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需要进一步评估肝脏等功能情况。
病史:要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的疾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需要在术前得到良好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才能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以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影像学评估
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明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坏死范围等情况。X线可以初步观察股骨头的形态、关节间隙等;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骨小梁结构等;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有助于准确制定手术方案。
二、手术准备
1.器械准备
准备合适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量等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假体,如生物型假体或骨水泥型假体等。生物型假体依靠骨长入来固定,适合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骨水泥型假体则通过骨水泥固定,相对更适合老年、活动量较小的患者。
2.手术室准备
确保手术室的无菌环境符合要求,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铺巾等操作,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三、手术过程
1.体位摆放
患者一般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侧卧位时需要妥善固定患者,保证手术区域充分暴露;仰卧位时通常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或前外侧入路等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来暴露股骨头。
2.切除坏死股骨头
按照选定的手术入路,显露髋关节,然后切除坏死的股骨头组织,清除周围的坏死骨质等。
3.安装人工髋关节假体
将合适的人工髋臼假体安装在髋臼部位,通过骨水泥或生物固定的方式固定;然后安装人工股骨头假体,使其与髋臼假体形成良好的关节匹配,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四、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换药等护理操作。
2.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1-3天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后期康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一般术后2-3周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髋关节的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术后3个月左右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在医生评估后开始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恢复情况,由专业的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髋关节的正常发育。
五、并发症防治
1.感染
预防: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感染可通过加强抗感染治疗、局部换药等;重度感染可能需要取出假体,进行彻底清创,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再次手术置换假体。
2.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术后早期的下肢肌肉收缩练习、使用气压弹力袜等物理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还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可根据病情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必要时进行手术取栓等。
3.假体松动
对于生物型假体,要注意术后患者的骨长入情况,避免过早过度负重等导致假体松动;骨水泥型假体要注意骨水泥与骨质的结合情况。如果出现假体松动,可能需要再次手术翻修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