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肝脏炎症统称,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因相对单一。二者在诊断指标与检查、治疗与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肝炎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预后因病因病情而异;乙肝需抗病毒治疗,部分可控制病情但难完全治愈,不同人群患肝炎或乙肝有不同情况及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范畴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例如感染肝炎病毒、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炎等都属于肝炎范畴,其病因多样,涵盖了感染性(病毒、细菌等)和非感染性(药物、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
二、病因差异
肝炎:病因非常广泛,感染因素除了乙肝病毒外,还有甲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嗜肝病毒,以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肝脏炎症;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药物性肝炎(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等可引起肝脏损害)、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攻击自身肝细胞)、脂肪性肝炎(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过多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炎症)等。
乙肝:病因相对单一,就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如前文所述的血液传播(比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乙肝病毒阳性通过分娩等传给婴儿)、性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无保护性行为)。
三、诊断指标与检查
肝炎:一般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反映肝脏细胞损伤和合成功能等情况)、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甲肝抗体、丙肝抗体等,针对不同病因的肝炎进行相应病毒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等有无异常)。不同病因的肝炎有各自特异的诊断指标,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会有自身抗体阳性等表现。
乙肝:诊断主要依靠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还需要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检查同样是评估肝脏受损情况的重要依据,另外肝脏穿刺活检(必要时)可更准确了解肝脏病理改变。
四、治疗与预后
肝炎:治疗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例如病毒感染性肝炎,甲肝一般是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丙肝现在可以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药物性肝炎需停用相关药物并进行护肝等治疗;酒精性肝炎需戒酒并进行护肝等处理;自身免疫性肝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预后因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比如甲肝大多预后良好,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等。
乙肝:目前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如核苷类似物等药物),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如果能早期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病情,但乙肝目前尚难以完全彻底治愈,且如果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尤其是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不同病情阶段预后不同,积极治疗者可较好控制病情,反之则可能预后较差。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乙肝可能有不同表现,母婴传播的乙肝儿童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儿童时期乙肝病毒感染更容易慢性化,要定期检查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等,根据情况在合适时机考虑抗病毒治疗等干预措施;对于其他病因引起的儿童肝炎,比如药物性肝炎等,要特别注意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等,用药需谨慎,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孕妇:乙肝孕妇需要进行母婴阻断措施,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在孕期要监测乙肝病毒DNA等指标,在胎儿分娩后及时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其他肝炎孕妇,比如甲肝孕妇,要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同时关注孕妇的肝功能和自身身体状况,保障孕妇健康和胎儿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患肝炎或乙肝时,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更隐匿,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比如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病毒指标等变化,注重整体健康管理和支持治疗。